一、热火朝天的元宇宙
最近,“元宇宙”概念不断流行。尤其美国facebook公司改名成Meta之后,元宇宙更是瞬间火遍全球。
媒体自然纷纷跑来谈元宇宙。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公开演讲中怒怼元宇宙,称“元宇宙将引导人类走向死路”。
一些专家也来谈元宇宙,甚至给出定义。
百度百科上是这么说的:
从时空性、真实性、独立性、连接性四个方面去交叉定义元宇宙。
从时空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空间维度上虚拟而时间维度上真实的数字世界;
从真实性来看,元宇宙中既有现实世界的数字化复制物,也有虚拟世界的创造物;
从独立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与外部真实世界既紧密相连,又高度独立的平行空间;
从连接性来看,元宇宙是一个把网络、硬件终端和用户囊括进来的一个永续的、广覆盖的虚拟现实系统。
准确地说,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经典概念的重生,是在扩展现实、区块链、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新技术下的概念具化。
Roblox给出的元宇宙包含八大要素: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元化、随时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要素众多,每个要素背后,还有一连串的解释。总之,一句话说不清楚,这也恰恰说明这一概念的模糊性。
一套一套的解释纷纷出笼。但是,作为一个特别资深的IT人,我想告诉你的是:元宇宙属于又一个典型的”什么都不是”的概念。
二、IT行业所炒作概念的一些基本规律
在IT行业,越是属于“什么都不是”的概念,越是流行得广泛,流行的时间越长,生命力越长久。越是有特定和准确技术内涵的概念,越是难以流行起来,并且即使流行起来时间也很短。我们可以把这称为“IT业概念炒作定律”,为什么会有这种规律?这是因为:
首先,如果一个概念有准确的技术内涵,很多媒体、政府官员、应用领域的企业家甚至非IT业的专家等关键人士,就都不太敢轻易去谈。因为谈不好就显得外行,说错话。而越是属于“什么都不是”的概念,即使这个领域权威的技术专家,也说不清它是什么,当然也就说不清有关它的任何话会有什么错。这样,无论是谁,大家都可以有勇气跑来说几句,显得自己很懂,同时都不会明显出错。
持有100枚以上ETH的地址创8个月新低:金色财经报道,Glassnode数据显示,持有100枚以上ETH的地址为46,245个,创8个月新低。[2023/7/17 10:58:41]
有一次,我与一些领导专家一起去参观一个展厅。某个非IT专业公司的CTO给一位区政府书记介绍他们的云计算解决方案:我们计划在这里放一朵云,在这里也放一朵云。那位书记听得很有兴趣,就问,如果我们在这里也放一朵云,不是效率更高吗?那位CTO说“你说的太对了”。然后他与这位书记云天雾地、兴奋不已地要到处计划着再放一朵云。我实在是听不下去了,装着去洗手间以免笑出声来:你们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吗?但没关系,大家说得都很嗨,也都不担心会犯错——什么都不是的东西怎么会犯错?云计算、大数据......这些都属于什么都不是的概念。现在该知道它们为什么被炒作和流行那么久了吗?后面我们还会科学地详细分析为什么说它们什么都不是。
再者,如果一个概念有确切技术内涵。那么,一旦清楚了要解决的问题,在以摩尔定律发展的IT业,它很快被会被解决了。一旦问题被解决了,就没什么好炒作的了。所以,真有技术内涵的东西,往往就炒作不了太长时间。例如,历史上的“所见即所得”,它还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英文名字WYSIWYG,它是20世纪90年代曾一度满大街流行的概念。但今天的人们早就没听说过它了。为什么这个概念流行得那么短?因为它就是一个有确切技术内涵的概念。为什么会有这个技术概念?就得知道早期“所见不是所得”是个什么情况。我们现在通过编辑软件对文字进行排版已经很习惯调成什么字体和字号,看到的就是什么字体和字号。但是,在计算机发展的早期,文字编辑软件要改变字号和字体,编辑窗口里看到的只是插在要改变的文字前面的控制字体和字号的控制符,字体是没变化的,得打印出来才知道效果是什么样的,麻烦死了。但是,后来通过改进显示功能和软件功能,实现了想改变字体字号的话,直接就可以屏幕上看到效果,就像今天一样。这个技术进步当时就被称为是“所见即所得”,今天看来这个功能不算什么,理所应当,但只有经历过当时“所见不能所得”的文字编辑软件时代的人才会明白,这个功能在当时可是解决大问题了。也正因为这个概念技术功能非常清晰明了,一旦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它就不再是个问题,人们也就不再关注它了。因此,这个概念很快就再也无人提起。软字库、图形用户界面等等概念都是如此,它们有很清晰的技术内涵,而一旦解决了相应技术的问题,对应的问题就只有程序员会涉及,其他人都不再关注相应的问题。
百度正式发布全球首个独立元宇宙解决方案:金色财经报道,在今日举行的百度Create大会暨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正式发布全球首个独立元宇宙解决方案——希壤元宇宙底座MetaStack。据了解,MetaStack基于一系列元宇宙组件化基础设施和一站式开发平台,具备开箱即用、深度智能、全面开放、互联互通四大优势。借助MetaStack,原本需要6个月到一年的元宇宙开发,如今最快40天即可完成。[2023/1/10 11:04:40]
尤其是,一旦某个问题主要涉及的只是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等问题,因为摩尔定律的变化周期是18个月,3年时间就两个摩尔周期,对应了4倍的性能变化。因此,像软字库等,在CPU运算能力不足时,只有通过硬字库去支持。一旦CPU运算能力可以支持软字库,最多3年时间,其消耗的运算能力就可以忽略不计了。这个问题就不再是任何问题,从而不再有人关注。在软字库流行之前,当年很多中国的计算机公司的汉卡都是很重要的产品,媒体上还在对软字库是否会成为现实进行争论。可是,摩尔定律就像滔天海啸一样,在离得很远时还可以讨论下会不会到来,一旦到来时瞬间就横扫一切了。因此,只要是本质上取决于运算和存储能力、且有准确技术内涵的概念,流行的时间往往都会很短。
第三,一旦一个什么都不是的概念被炒作起来,真正专业的公司无论是否明白这些概念什么都不是,也都不得不跟着一起去炒。因为他们也说不清这些概念不是在哪里。既然如此那也不能落后啊!是不是?不仅如此,甚至于他们还要装着是这个领域的领导者。因为他们原来就是领导者啊,在这个新的形势下怎么能不是领导者呢?!既然原来IT业的各个老大都纷纷出来喊相同的概念了,其他所有外行人更不担心自己有什么错了——行业里一个个最专业的老大全都在谈这个东西,那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虽然偶尔有些人在批评,这个是在炒概念,可是一个什么都不是的东西你能批评什么?那比抽刀断水还要空洞。光说别人炒概念也说不出太多不是啊?所以,只好大家都跟着炒,还都怕自己炒慢了显得落后。这么一搞,欧美日国家科技发展计划文件等都在用这些概念,那中国能落后吗?不能啊!所以中国政府科技发展计划文件也赶忙在用这些概念。都到这份上了你还能说什么?专家教授的论文里也只好都采用这些概念。
第四,炒作概念的目的既然是营销,那就会有特定的规律。因为宣传自己的优点,其实不是在说自己有什么,而主要是说别人没有和缺乏什么。所有人都有的技术特性,你再宣传的话哪里是你的优点呢?现在还有哪个电视厂家说自己的电视是液晶平板显示的,所以很好吗?肯定不会,谁家不是液晶显示的?你现在到市场上还找得着原来的显像管电视吗?所以,任何一个以营销为目的的概念宣传得久了,大家都有了,它就不值得宣传了。因此,这种概念虽然会持续相当长时间,但注定到了一定时间后就会被感到乏味,而且人们也逐渐把其“什么都不是”的本质看得越来越清楚,因此就不得不再去炒作一个新的概念。
Mano 首席技术官:Web3 的额外部分是对等发现层、密码学和共识协议:金色财经现场报道,在Coinlive举办的峰会上,题为“塑造新加坡数字资产类别的未来”的圆桌讨论邀请了 Cobo 首席运营官 Lily Z. King、新加坡管理大学 (SMU) 经济学助理教授(实践) Goh Jing Rong、Immin Mano Thanabalan 首席技术官、德国创业亚洲 Yitch,区块链协会 (BAS) 合作伙伴总监 Yoon KC (Steven)。关于 Web3 是什么以及数字资产在 Web3 生态系统中扮演什么角色的问题,Mano 首先说 Web3 的额外部分是对等发现层、密码学和共识协议,这可能是最有趣的。 YC 澄清应该是 Web3 而不是 Web 3.0。
Lily 补充说,EWeb3 有望成为一个更加开放的互联网,让所有用户都能从中受益。 Jing Rong 列出了下一代互联网的三个定义,使用新闻技术来改进当前的网络,并专注于去中心化,即控制权被分配给生态系统中的多方。最后一个给出答案的 Yitch 解释说,归根结底,数字资产只是数字,除非你可以创造现实世界的效用。其他问题,如数字资产的机构采用、法规等,引起了小组成员的不同回应。[2022/12/22 22:00:54]
第五,什么都不是的概念,另一个方面就可以成为“什么都是”的概念,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如果说“什么都不是”的概念绝对地什么都不是好像也不对,最初炒作时一些以专家面目出现的人会给出一些貌似有依据的技术定义。但事实上,真到使用的时候大家谁都不会关心这些定义了。例如,最初炒作“大数据”时定义的数据量是EB级,处理时间是毫秒级。但是,真当大数据概念炒作起来后,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但凡有数据的都说自己是大数据,其他人谁也不好说不是。然后随着概念的不断泛化,一个又一个专业机构和权威都可以不断地来进行自己的总结和定义。而且就如前面所说,如果有确切的处理量和存储量的概念,它很快就会过时。因此,IBM就总结说大数据有5V的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alue、Veracity,这里就不给出具体处理能力和技术指标了,这样就可以继续炒作更长时间。
三、个人经历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刚从北邮研究生毕业后不久,加入了算是当时中国科技界巨头的王码电脑有限公司,不久任其总工程师。为了开发商场POS系统,对数据库技术及其历史做了很多研究和学习。之前最流行的概念是MIS、DSS、数据分析等。数据库的发展历史上就是各种概念不断: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SQL语言,分布式数据库等等。但是,在我采用当时微软的FOXPRO2.6数据库软件开发商场POS系统时,业界开始流行和炒作“数据挖掘”。很多宣传讲数据挖掘是多么大的技术进步。不是我不理解数据挖掘的技术内容本身,而是我实在搞不清楚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这两个概念到底有什么差别。我请教过很多人,包括国外计算机公司的专门负责相关业务的技术人员,以及各个计算机公司的技术专家。那是我第一次对技术概念感到极为惶恐,因为我一个电脑公司的总工程师,居然不理解大家都很轻松在大谈特谈的技术概念,这得多丢人啊!所以,只要有机会我就到处请教别人,找相关资料去查,那时不像现在这样有互联网,只能到中关村当年的科海等专门翻译国外计算机资料的书店里去查找相关技术内容,但一直不得要领。这个事情折磨了我很长时间,直到最后与一位数据库公司Oracle的技术人员交流时,他随意丢了一句话:“可能就是数据挖掘听起来比较有气派吧”,这一下让我恍然大悟。一是原来他也不是真明白,并不像我原来以为的好像所有人都很懂,就只有我一个电脑公司的总工程师不懂。二是原来还有营销的问题,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概念。
8月Polyon链上NFT交易额突破1亿美元,创迄今单月交易额最高记录:9月1日消息,据CryptoSlam数据显示,8月Polyon链上交易额为100,037,913.34美元,创下迄今为止单月交易额最高记录。历史数据显示,Polyon链上交易额第二高发生在2022年2月,当月交易额为5431.13万美元。[2022/9/1 13:01:55]
数据挖掘算是比较有技术含量的一个概念,但是,如果把数据挖掘彻底搞明白了也就知道,它与数据分析相比只不过就是换了一个说法而已,可以说没有任何本质区别。
从此之后,我对IT业新出现的概念就都保持了一份警惕,首先得区别出新概念是属于“有准确技术内涵”还是属于“什么都不是”。
四、为何说它们“什么都不是”
前面我说过,云计算、大数据、元宇宙......这些都是属于“什么都不是”的概念。那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世界上那么多人在炒作这些概念,不能你说它们什么都不是就什么都不是,你得说出让人信服的理由对不对?
首先我要说下我的专业经历,我是这个领域非常资深,而且是就算世界范围内也算少有资深的专业人士:前面我说了三十几年前我就是当年国内计算机行业领域知名公司的总工程师,开发过多种数据库系统和硬件系统。
三十年前,我在北邮研究生时期学的专业就是图像与视频处理。
1998年底我刚加入中兴通讯时,做了两年多中兴的视频业务,把这个业务做到国内市场绝对第一,在专网市场占有率一度达到70%,军网占有率达到90%以上。
2008年我加入数码视讯,是一家国内最大的数字电视领域专业公司。我在数码视讯工作期间就深入研究VR、AR,并且数码视讯也开发过相关技术。
我现在还是在国际人工智能视频监控领域最顶级的企业之一——浙江宇视的顾问,可以随时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动态。
在计算机、通信、广播电视这三个网络技术专业领域都有6年以上工作经历的人,全球范围内也是一只手伸出来基本可以用手指头数完的。
所以,我来对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做些评价,对错先不管,说我有评价的资格,在这一点上恐怕全世界范围有胆量敢和我较真的人不是太多,更别提我有纯科学的方法体系支撑。去年华为要出版一本关于大交通数字化的书,涉及到高铁、航空、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交通、地铁、船舶航运、港口、机场、5G、传感器、物联网、人工智能、信息管理……几乎所有交通领域的数字化和通信技术,涉及到数以百计跨度极大的不同专业领域。所有部门的技术资料都有,可是得有一个人能把所有这些不同内容用统一思路给串起来。出版社找了很长时间,最后找到我,我很乐意承接这样一个任务。最初还有一点点小插曲:因为我是浙江宇视的顾问,与华为在交通业务上稍有一点竞争关系,所以得首先给双方说好是否有影响。宇视非常大度,只要能为全社会做贡献,这没什么不好。华为相关部门也认为没问题,当然,如果能找到其他人更好。但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动用很多关系在国内去找,还是无法找到。我当然很清楚,每一个专业技术领域很厉害的人非常多,但能把数以百计甚至更多专业领域都能贯通的人,别说是在中国,全世界范围也找不出几个。最后还是我协助出版社完成了第一稿把所有不同技术内容给串起来的工作,基本是承担了“百科全书“的角色。写作团队但凡有任何领域技术概念不清楚,从航空到地铁、从隧道桥梁工程到船舶、从5G到信息编码、从传感器到码头AGV,最后所有的技术概念不清楚就都在我这里截止。这个工作做得很“过瘾”,因为这是可以最充分发挥纯科学的跨学科、跨专业超强优势的事情。
Aave V3上线Optimism流动性挖矿计划,将分发500万OP:据官方消息,Aave宣布,Aave V3上线Optimism流动性挖矿计划,持续90天,向Aave协议的Optimism Market用户分发500万OP。奖励申领支持将很快上线。[2022/8/5 12:03:12]
有一位研究脑科学的博士后,她在网上说自己做了两年的脑机接口,并且在这个领域发了三篇论文,他都听不懂元宇宙是要干嘛。如果听不懂没关系,说明不了什么,因为它本来就什么都不是。所以,对这个概念感到很困惑的技术专家都可以彻底解脱,不用像我当年对数据挖掘概念那样惶恐了好长时间。放心好了,全世界在这个问题上说话比我更权威的人没几个。
任何概念都有外延和内涵的问题,无论是外延和内涵都应当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来说,外延越大,内涵越小。但什么都不是的概念却很邪乎,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可以同时越来越大,越来越多。虽然元宇宙现在开始与VR、AR、ER(拟真现实)、MR、XR、数字孪生、BCI等有确切技术内涵的东西有关联,但从现在开始,它就会逐步摆脱这些技术概念的约束了。“元宇宙“——都宇宙了,你想想这里面可以装进去多少东西?这是有史以来有条件被扩展到最大限度的一个概念。就在几年前,美军还传出一个消息:VR不可能成功,为此我还写过一个文章作解释,参见:网上最专业的VR分析文章。VR会有一定应用范围的,但不能炒得太多。无论如何,各种"R"都只是一种人机接口和界面而已,如同当年用GUI去替代命令行接口一样,它的确带来了极大的直观性和操作的方便性,但也就仅此而已,与计算处理和存储等内核功能不同,不能去夸大太多了。
我指出以上这些并不是要批判或劝说人们不要去炒作它,别人要去炒作你有什么办法去阻止?没有办法,也没必要。甚至跟着一起炒作一下也没关系。但我只是提醒人们要明白,本来这个是被用来忽悠别人的,你别没忽悠住别人,先自己被忽悠进去了。另外,如果是那些真正的技术专家,因搞不懂这个概念而烦恼的话,我是要告诉你不用再烦恼了。不是你技术水平和理解力不够,而是这些东西本来就什么都不是,也可以什么都是。搞明白这一点,你就放心大胆地装着你很懂元宇宙的样子说话,不用担心,无论你怎么说都不会有错的。
如果你就是想炒作它呢,我只是从概念炒作的基本规律来给出这样几个炒作点的建议供参考:
第一炒作点,是说它们在未来将如何对全人类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会影响到全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个很适合搞技术、企业和投资的人采用。
第二炒作点,批评它如何地威胁到人类社会,使人类社会变得如何地不道德和内卷。这个适合艺术家和媒体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来炒作。
第三炒作点,如果我们不立刻行动,紧紧跟随的话,中国将在未来失去战略主动权,失掉未来。顺便呼吁国家应当加大在这个领域的投资。这个适合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和权威采用。
第四炒作点,随便说点什么,只要带上这个概念就可以了,哪怕你在谈阿富汗局势和直播带货卖鞋子的时候也可以带上元宇宙。这个适合自媒体采用。
第五炒作点,马上去预测十五年以后,元宇宙相关产业的市场规模有多大,给出每年的增长率和直到十五年后每年的市场规模,一般使用十亿美元为单位,注意一定要精确到小数点后面至少2位数。例如不能说大约380billion,而一定要说384.72billion,否则会显得不够专业。完全不用担心预测会有什么错,十五年以后谁还记得这个预测的文章?相关概念是否还在炒作都不知道,人们可能早就去关注下一个概念了。这个适合国际最著名和最权威的咨询公司采用。
第六炒作点,不管能讲什么,赶紧接单去讲课,随便讲点什么都可以,例如:“元宇宙大爆发”,“元宇宙与大湾区发展战略”,“元宇宙与一带一路”,“元宇宙来了,国人不能再自我陶醉”,“元宇宙带来的社会问题不容忽视”。这个适合一般咨询公司和讲师等采用。
为什么要讲以上这些?不管怎样,面对如此晦涩难懂的技术问题,先讲讲笑话让大家开开心吧。但是,这不仅仅是笑话。美国领导世界的并不仅仅是过硬的科技和金融,而且是有一整套方法和手段的,包括领导世界的营销手段。很多人包括业内的技术专业人员总感觉自己跟不上趟儿。前面一个技术概念还没完全搞明白呢,怎么转眼间又爆出一个新的,自己又跟不上趟儿了,总是美国人走在前面。虽然现在骂美国的人很多,但真遇到硬核的科技领域时,中国人对美国往往又特别地迷信。元宇宙这个概念据说最早是出现在美国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1992年的科幻小说《雪崩》中。但它之所以能流行起来的大背景是宇宙主题的科幻小说大流行,如刘慈欣的《三体》,《流浪地球》,以及马斯克火星探测计划的进展等。但与放弃脸和书的Facebook改名成Meta显然有很大关系。
但是,因为IT业的概念炒作传统,会时常导致这个领域最专业的公司都走错方向。我在数码视讯工作期间,正赶上3D电视被全球业界炒作,甚至全球主要发达国家,也包括中国都制定了普及3D电视的发展计划。中国都开播了3D电视实验频道,准备大力发展。我当时一直在公司内部和业界强调3D电视是不可能成功的,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投资损失和浪费。这个不是双路视频编解码和立体显示技术的问题,而是人眼三维视知觉的原理问题。这个要完全解释清楚并理解透彻,必需要深入了解人的视觉生理系统。后面参考文献就是因应当时业界非常热炒的3D电视潮流而作的。事实证明3D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应用,但3D电视最终基本偃旗息鼓了。这个限制同样会深刻影响到元宇宙相关技术能走多远。硅谷有公司传出研发了与人眼视觉可完全匹配的三维视觉——光场技术,甚至有很炫酷的宣传片爆出,但直到现在并未见到产品大量销售。如果不能突破三维视觉还原上的人类视觉生理限制,VR/AR/MR/ER/XR等都会受到与3D电视类似的局限。
如果光场技术不能最终完全商用化,与GUI完全取代命令行界面不同,元宇宙类的人机界面不可能完全替代二维的平面GUI,也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它们的确会有很多非常好的应用,但不要炒过头了。这对行业发展本身也不好。
背景简介:本文作者汪涛,曾为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管理体系的奠基人,现为析易船舶总经理。
来源:金色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