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从加息和量化宽松两种货币政策对比特币价格的影响出发,再结合当前货币政策的决策者们对加息的态度,希望可以为大家在货币政策的解读方面带来帮助和启发。一、以史为鉴:加息=利空?
比特币是Crypto的鼻祖,也是市场的晴雨表,我们就以比特币的市值、减半周期的Crypto内部指标与联邦储备金利率、QE周期这样的外部指标进行比对,从历史数据中发现比特币价格与这四组数据之间变化规律。美联储实际利率(橘)vsBTC价格(log,蓝)vs比特币减半周期(红)vs美联储量化宽松/缩表
图片来源:OKLink注:绿色虚线代表量化宽松(QE),红色代表缩减资产负债表(QT)。水平虚线代表每月购债/缩表规模,阴影部分面积代表期间总购债/缩表规模。BTC减半时间:2012.11.28|2016.7.9|2020.5.12|2024.5(预计)伴随比特币的三次减半,比特币价格在三次牛熊周期中先后出现了580倍、128倍和18倍的涨幅。2012年底比特币完成第一次区块奖励减半,在13年4月出现小幅回调后于当年11月达到了$1160的阶段高点,历时12个月。伴随着低利率和美联储的第三次QE,BTC价格从$2阶段低点算起,实现了580倍的涨幅,此时比特币市值较小($13.9b),且交易主要发生在中国,因此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实际对比特币价格的影响并不大。2016年7月比特币完成第二次减半,在此之前BTC价格完成两次底部确认:2015.1($152)H和2015.8($198)。此后价格一路上涨,并在减半后18个月后(2017.12)达到19600的阶段高点,距离阶段低点有128倍的涨幅。在此期间,在美联储并没有QE行为,且实际利率大幅上涨的条件下,BTC逆势上涨,市值达到$320.2b,较之前高点有22倍涨幅。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加息没能抑制比特币的长势,但17年10月发生的缩表对牛市的冷却作用却很明显。
分析 | TokenGazer币安中签解读:大陆用户仍为主力 机构持有较多BNB:TokenGazer分析显示:币安此次签数16666个,因为放开国内用户准入,中签率从上次MATIC的58.38%下降到30.82%;按照这次的中签率,锁定20天的BNB数量是540多万个,约3-4%的比例,再次说明大部分bnb在机构手里;另,此次中签率下降了一半,持有100个BNB以上地址大概率为活跃交易用户,可能说明用户仍旧占到币安活跃交易用户的半壁江山。[2019/5/28]
数据来自:美联储官网2020年5月第三次减半,在同年3月完成$3850的底部确认后开启上涨通道。同时,美联储为应对新冠病的影响在3月开启第五轮超级QE,两个月后美联储利率降到近十年低点。由于国内政策的限制以及BTC逐渐受到美国资本的青睐,本轮牛市的一大特点就是「美股化」,即BTC价格和美股呈现较强相关性。货币政策的利好带来的充足的流动性,再加上Crypto越来越受到传统市场的认可,本轮牛市在11月达到了当前价格高点$69000,距离上一个熊市底部有了近18倍涨幅,市值较之前高点上涨2.94倍。比特币跟美国的关系由远及近也让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受到了加密圈的广泛关注。二、鹰派鸽派到底谁来决定?
动态 | 区块链技术助力共建中国人群基因变异解读标准数据库发布:据央广网消息,5月27日,“区块链技术助力共建中国人群基因变异解读标准数据库”在2019数博会“生命大数据高峰论坛”上发布。华大集团大数据中心副主任杨梦表示,数据库的建立必须满足可公开、可溯源、不可篡改、迭代更新、临床信息溯源、符合伦理法规等条件,而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账本公开、所有历史信息留痕、哈希摘要上链、分布式共识、私有数据存证、细颗粒度权限控制等。[2019/5/28]
所谓「鸽派」和「鹰派」,最初源于媒体对外交态度、特别是战争倾向的描述上。鹰派主战,偏好用强硬的手段解决问题,快刀斩乱麻;而鸽派主和,有时候也是在温水煮青蛙。而这两个词放在货币政策中则表现为,鹰派对通胀更为敏感,希望通过收紧货币政策控制通胀,稳定物价。鸽派会更加看重刺激就业,维持经济增长,较晚进入加息周期。货币政策美国的货币政策由美联储(FederalReserve)制定,所谓的美联储加息和降息,就是调整美国联邦基金利率,要么不变,要么调整最少25个点,比如在2.25%-2.50%加息25个点,就变成了2.5%-2.75%,调整决策是通过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宣布。
声音 |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解读:探索司法区块链等互联网模式:据新华网消息,12日,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副主任陈志远接受专访,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网民高度关注的热点内容。陈志远介绍,杭州互联网法院通过全流程在线审理平台,实现案件全流程在线办理,让当事人打官司“一次都不用跑”;采用司法区块链等技术,让存证取证更方便,让电子证据更可靠。[2019/3/12]
美联储&美国政府合作框架由于投票制的关系,是否加息减息的决定,并不由联储主席一个人说的算,而是由一个12名联储成员组成的委员会共同投票出来的结果。下面,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美联储的构成。美联储有三大关键实体——美联储理事会(BoardofGovernors)、地区联储(ReserveBanks)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主管机构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联储理事会是联邦储备系统的主管机构。理事会理事由美国总统提名,并由参议院确认其职位。满员为7名,截止到目前(2022.2)仅有4名在任,分别是联储主席JeromeH.Powell,准副主席LaelBrainard、理事MichelleW.Bowman、和理事ChristopherJ.Waller。其余三名已由总统拜登在1月提名,分别是曾担任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的SarahBloomRaskin(左)出任理事会监管,和两名出身为经济学家的理事PhilipJefferson(中)和LisaCook(右)。
分析 | 肖飒律师解读五部门风险提示:今日,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肖飒在其个人公众号上发文,解读银保监会等五部门共同发布的《关于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肖飒表示,风险提示中明确提出\"代为投资,极可能是活动\"。这句话具有重要的现实立案价值。这就意味着,ETH等也有望成为罪的犯罪对象,而不仅仅是2013年被定性的特定的虚拟商品一比特币。也就是说,未来罪立案的范围可能会较大幅度扩大,保护的范围也在扩大。[2018/8/27]
美联储美联储理事会成员那么,既然7/12委员由总统提名,我们就不得不参考总统以及所在党派在历史上对利率的态度。虽然地方联储非总统直接钦点,但是总统仍可以通过提名的理事间接影响地方联储主席人选。回顾历史,民主党总统任内的美联储似乎表现得更加鹰派,拜登是否会重塑一个更加「鹰派」的美联储值得关注。
今晚朱涛做客《金色讲堂》解读区块链产业生态:4月12号晚20:00,《金色讲堂》邀请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区块链产业联盟理事长、世界区块链组织副总干事朱涛先生前来对目前区块链技术的国际化出路进行讲解,针对区块链如何有效实现产业应用的方向进行分享,让学员深入了解技术的的最终归宿是什么。[2018/4/12]
联邦基金利率vs总统(所属党派)决策机构美联储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OpenMarketOperations),即买卖国债和MBS。而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则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决策机构,FOMC会议上由12名委员投票决定使用哪种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如何使用。上面提到的理事会所有7名成员都在FOMC任职,外加纽约联储主席JohnC.Williams,这8人是FOMC的常任委员。其余4名委员则由11位地区联邦储备银行行长轮流担任。2021年1月起由波士顿联储、克利夫兰联储、堪萨斯州联储和圣路易斯联储的行长担任。根据地方联储行长在公开场合的发言,我们总结了他们对货币政策的倾向。可以看出,鹰派占据主导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加息已成定局,加多少,什么时候加才应该是接下来市场关注的重点。三、预期观点
在前两个减半行情中,虽然从整体上看加息和量化宽松这两大货币政策并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减半周期和货币政策交替影响价格。但随着BTC的主流化,这种风险资产的表现与美联储的态度逐渐产生关联,在短期内影响市场的预期。在最近的比特币行情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短线规律,即美联储鹰派言论符合预期时BTC价格会出现小幅反弹;一旦超出预期,价格则会出现波动。除了这类短线情绪外,本轮加息周期中何时开始缩表也是值得关注的。回顾2017年美联储从4月释放缩表信号到10月开始缩表的全过程,由于预期计入充分,缩表对资产价格冲击相对有限,反而更多受增长因素主导。2017年10月开始缩表后,2018年前三个季度美债利率上行,美股同样走高。市场之所以能持续走高,除了预期充分外,当时盈利基本面在2017年底通过的特朗普税改推动下也持续上行,抵御了货币收紧和利率抬升的压力。反观本轮加息周期,由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仍是联储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市场普遍把关注点放在加息的脚步上,有可能造成对缩表的预期消化不足。美联储1月FOMC会议纪要显示,与会联储决策者预计很快开始加息,未提缩表可能时点及规模。但是,大部分与会者认为,若通胀未如预期回落,可能适合更快收紧货币,缩表可能发生在5月。相对17年6个月的消化时间和政策利好,本轮缩表若真如市场预期的5月开始,可能对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尽管美联储委员会「鹰面」更大,但笔者猜测,美联储为保留更多政策灵活度,并不会在3月份Tapper结束后即猛然加息。温和加息静待通胀和就业给出反应,进可加大加息步伐甚至缩表,退可保持小脚步加息,在经济增长和稳定和抑制通胀中平衡出更优的货币政策方案。然而,一旦出现超出预期的鹰派言论或举措,持有Crypto这类风险资产需要做好风险的防范和对冲。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