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持有大量加密数字货币的人来说,保存私钥的方式一般是选择存储在冷钱包,记在纸上等,如果现在有一种存储方式,可以把你的私钥存储在DNA中,你会pick吗?据CNET报道,初创公司Carverr提供了一项新的保险服务,通过合成DNA存储数据的方式,帮助加密数字货币持有者,将自己的密码、私钥等信息转换成DNA来保存。如何将私钥、密码转为合成DNA呢?首先,数据文件会被分解成二进制,二进制的语言是0和1,这时候数据就是一个字符串,一堆0和1的组合。而DNA的语言是四个字母:A、T、C和G。如果要将二进制转换为DNA语言,就需要一个转换系统。Carverr开发了这套转换系统,虽然这套系统很复杂而且保密,但是关于这套系统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举例来说明:假设A=00,T=01,C=10,G=11,那么字符串11000101001000将被转换为GATTACA。当然,这些字母也可以被转换回二进制语言。数据通过合成DNA的方式被存储后,可以直接放在一个塑料管里,或保存在液体中,然后再这个管放在冰箱里保存。一个密码以合成DNA的方式,存储在这滴液体中关于这项保险服务面向的主要用户,Carverr方面表示,吸引的是那些拥有大量加密数字货币而且打算长期持有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他们需要一个安全的存储方式。如果将私钥等信息存储在冷钱包里,二三十年后,可能会由于某种原因而损坏或者无法访问。但如果存储在DNA中,可以保存几百年。购买了这项保险服务的用户,需要把自己的密码、私钥等,通过加密邮件的方式发给Carverr公司。然后Carverr将这些数字编码转换成DNA,放置在塑料管中发给用户。如果有人偷了管里的DNA想破解,那么他需要知道Carverr转换系统中的A,T,C和G各代表什么,而且还需要破解你当时发送的加密邮件。用合成DNA来存储数据文件,是一项新的研究。各种各样的文件,比如一个短片、一个Linux操作系统,一张50美元的亚马逊礼品卡,都可以被编码成DNA。这种存储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日益增长的数据存储问题。理论上来说,重量为1克的合成DNA,可以存储215PB的信息。也就是说比一颗软糖还小的合成DNA,可以存储1亿部电影,而且还能保存几百年。今年2月,华盛顿大学和微软的研究人员曾做过实验,在1300万个DNA寡核苷酸中存储了200兆字节的数据。虽然理论上来说,这种方式可以存储大量数据,但是成本比较高。在2017年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把2兆字节的数据存储在DNA中,花费了近7000美元,如果想再转换回数据文件,需要再花2000美元。关于这项保险服务的进展情况,Carverr方面表示,已有28人注册并支付了1000美元,而且正在与银行、加密货币控股公司洽谈合作中。
Jeff Booth:如果美联储继续加息,将出现债务通缩:1月16日消息,《The Price of Tomorrow》的作者Jeff Booth表示,“如果美联储继续加息,将出现债务通缩。这种紧缩政策在去年9月份才真正开始,美联储去年只将其资产负债表减少了2.7%。”
Jeff Booth作为比特币支持者。他在去年5月表示:“比特币将为数十亿人提供个人权利和自由。”[2023/1/16 11:13:57]
MicroStrategy首席执行官:如果投资期限是一个世纪,投资比特币会奏效:MicroStrategy首席执行官Michael Saylor发推称,如果你的投资期限是一年,那投资什么都可以。如果你的投资期限是一个世纪,有一件事可能会奏效,那就是投资比特币。[2020/10/11]
声音 | 美国税务律师:如果将比特币转移到生前信托,通常不需要单独缴税:据CoinDesk消息,税务律师Robert W. Wood称,美国国税局将比特币和其他加密货币视为财产。这意味着每笔财产转让都可能引发税收,对接受者和转让者都造成税收冲击,关键问题是转让时的市场价值。一些加密投资者将加密放在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合伙企业等法律实体。另一途径是持有加密资产的信托。 在北卡罗来纳州税收部诉Kimberley Rice Kaestner 1992年家庭信托案中,美国最高法院一致表示,若没有最低限度接触,一个州不能对州外居民的信托收入征税。 我们应该注意到信托可根据其类型以不同方式征税。人们常使用生前信托进行房地产规划,但生前信托不单独征税。如果你将比特币转移到生前信托,通常不需要为此缴税。因为生前信托并非独立纳税人,你仍然在个人纳税申报表上报告以后出售的收益或损失。也有非授予人信托,转让人不会因其被征税。这些是单独征税的,且必须提交单独的信托纳税申报表。信托税规则可能很复杂,这意味着信托本身要缴税。对受益人分配可征收另一种税。信托公司在哪纳税需要看情况。有些信托是外国的,这些规则很复杂,但是如果你是美国人,不应该假设你可以通过外国信托来逃避美国税收。[2019/7/7]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