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堂与集市》是当代软件技术领域最重要的著作,被誉为开源运动的《圣经》,相信很多互联网人都有阅读过。
大教堂模式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开发范式,由最上层专属团队作为执行主导,是封闭的。而市集模式则是典型的自下而上的去中心化开源式开发,自治的人们在没有中央控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共享信息,是开放的。
如果以大教堂与集市来看待NFT的发展,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方法。
与NFT泡沫
声音 | 北大教授陈钟:上链数据并不等于无政府主义:5月28日,以“技术创新与融合”为主题的2019区块链技术发展论坛(GBF)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办。在“共识——数据上链的标准及挑战“圆桌对话中,关于上链数据的价值,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陈钟表示:有了区块链以后,数据还是数据。不过,上链的数据改变了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相互的关系。关系的改变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可以提高生产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并且,上链数据并不等于无政府主义。[2019/5/28]
当前NFT交易中存在巨大的泡沫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共识,很多玩家将目光聚焦在NFT这一形式,而非作品或资产本身。
声音 | 北大教授徐远:关于区块链技术需思考的四个问题:据财新网消息,2018年9月23日北大数字金融中心“区块链理论与应用”讨论班第一次课上,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副教授徐远指出,关于区块链技术需思考四个问题:区块链技术和现有数据库技术,如何比较,孰优孰劣?区块链技术的瓶颈在哪里?数据库技术是一种线上技术,它和线下场景怎么结合?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可以得到比较好的应用,比较安全有效?[2018/9/26]
一幅名为《Mornos》的画,画上是一群收藏家正在购买艺术品画作。作者将原画烧毁,但在此之前便保留其电子版,最终以NFT形式售出,售价247万人民币,而这个价格是原画的整整4倍。讽刺收藏家花天价购买画的画作,被天价售卖了,这似乎也印证了这个作品的名称。对NFT的原作者而言,NFT化的门槛创作较低、回报利润高,而对于NFT的“收藏家”而言,却是无穷大的风险。一旦市场热度相对降低,随风炒作的现象逐步冷却,那么当前诸多千奇百怪的NFT的资产价值也会大打折扣。NFT玩家被NFT的形式所绑架,而忽略NFT所应当包含的内在价值。
北大教授蔡剑:“人民币+区块链”未来有望超越比特币:北大教授教授蔡剑日前参加了清华大学加密经济学研讨会,他在会上表示,“人民币+区块链”未来有可能超越比特币,不希望区块链重复p2p和互联网的泡沫。他指出,泡沫是一定会产生的,只有等泡沫破灭价值才会显露。此外,监管也是一个技术问题,要考虑监管成本和监管回报,只有当监管回报大于监管成本,监管才有效益。目前还没有出现创造巨大财富的区块链企业。[2018/3/11]
这可以说是模式的陷阱,小众而封闭的NFT行业,参与者们不管是创作者还是交易者,亦或者交易平台都促成了NFT泡沫的放大。名人、明星、艺术家们低门槛铸造的低价值NFT在中心化的NFT巨头平台上交易,被大收藏家们天价炒作,本应该代表所有权证明的NFT与普通大众用户相距甚远,大众用户基本处于“看戏”状态。这样的NFT没有回归NFT原本价值本身,没有大众的市场也就没有流通,热度过后难免一地鸡毛。
与NFT2.0
什么样的NFT市场才是健康而长久的市场?
我们都知道NFT是率先从艺术品、游戏领域进入,其实代表的是NFT1.0时代。但艺术品、游戏等未来仅是NFT海量应用市场的一小部分,NFT将来是将全面渗透到金融资产、数字身份、数字票据等权益类资产的,这就是NFT的2.0时代。
NFT作为所有权的证明,与权益相连接再合适不过了,权益的所有者可以是我们任何人,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权益铸造成NFT,使NFT的类型无限丰富起来,然后去参与到NFT市场的流通中去,就像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大,人人可买,人人可卖,至于NFT的价值就让真实的市场去发现去协调,而不依赖于任何中心化的NFT平台。这也是权益NFT去中心化平台Chair所倡导的NFT2.0。
相信不拘泥于NFT形式而包含真实价值的NFT版图未来将继续扩张,并延伸到各种尚未探索的新领域,而你我皆应是贡献者。
未来,当NFT不再是某些人的专属,当每个人拥有NFT不再是潮流,而是像拥有生活中普通物品一样稀松平常,那就是NFT大展拳脚的时候了,NFT的未来注定属于普通大众,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