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3.0 作为一个新兴却又极其火爆的概念,引人注目的同时也引发了各种褒贬不一的畅想与质疑。
Web 3.0 到底该如何定义,会使用到哪些技术?如何进行 Web 3.0 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它将面临哪些困境或挑战?带着这些问题,InfoQ 采访了腾讯云区块链资深架构师梁永甫,希望能达成一些关于 Web 3.0 的共识,也希望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嘉宾简介:
梁永甫,腾讯云区块链资深架构师。2016 年开始专注区块链领域,在金融、保险、供应链金融领域主导和参与了多个区块链应用落地案例。曾任金融科技公司区块链首席架构师,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区块链技术专家。ArchSummit 全球架构师峰会(深圳站)2021 明星讲师。此外,他还在 7 月 31 日 -8 月 1 日举办的 QCon 全球软件开发大会(广州站)上担任了「Web 3.0 基础设施」专题的出品人。
梁永甫:我从 2016 年开始就一直专注于区块链这个领域,一开始做基础平台的研究和改造,后来发现这个技术要被应用才能发挥价值,所以一直到目前,主要做区块链的应用解决方案和落地工作以及技术的推广,同时也要对这个领域的一些新技术和应用加以研究。
从现在看,Web 3.0 是离不开区块链的,所以也在探索如何通过区块链构建 Web 3.0 的基础设施。QCon 广州站的「Web 3.0 基础设施」专场,我们将重点关注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系统、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向的探索与实践,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借鉴和思考。
科技日报:元宇宙是风口也是虎口:11月30日消息,科技日报发文指出,元宇宙席卷一切,科技巨头纷纷表态,但依然跳不出着眼于自身业务领域的投射,如同看一场又一场盲人摸象。元宇宙呈现的是什么,还处在比拼想象力的阶段。元宇宙是不是值得倡导的未来科技方向,众说纷纭中唯一的共识是,它不会一蹴而就,这场持久战需要科技界及产业链各环节共同努力。元宇宙的概念迄今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义,大多数科技公司都站在对自己有利的立场上定义元宇宙,布局零散。我们何时能触达元宇宙的世界,短期内不会有答案,在产业层面、技术层面、法律层面、道德伦理层面,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VR/AR等技术与产品能否成为打开元宇宙大门的一把钥匙,还要看能否打破商业化落地的瓶颈。[2021/11/30 12:40:51]
?InfoQ:在您看来,Web 3.0 的基础设施主要涵盖哪些方面?对于 QCon 广州站这个专题,您是如何策划的?策划的目的是什么?
梁永甫:我觉得 Web 3.0 的基础设施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看,就是“服务端”和“客户端”。另外要说明的是,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和软件,而不是只指硬件。
在服务端,Web 3.0 的一个特点是去中心化的,也就是资源和服务不是完全由一个机构来提供,而是多个机构组成的一个生态,大家相互协作,各自提供自己专长的部分,然后最终给用户呈现一种完整的能力和服务。那么就需要一种技术,能构建一种满足这种服务提供方式的系统。目前来看区块链以及基于区块链设计的应用层服务和协议,可以用于构建 Web 3.0 服务端系统。
火币大学校长于佳宁:区块链人才将迎来职业‘风口期’:7月6日,人社部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9个新职业,其中区块链占2席,分别为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和区块链应用操作员。
“区块链岗位正式纳入国家职业目录,这凸显了人才对于区块链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也意味着区块链人才迎来职业‘风口期’。”火币大学校长、权威区块链专家于佳宁表示,区块链涉及IT、通信、密码学、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诸多知识领域,需要具备一套高度复合性的知识体系,但当前区块链人才,尤其是“区块链+产业”的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持续面临供不应求的局面。区块链人才的关键素质在于掌握“区块链思维”,这是一套融合汇聚互联网思维、金融思维、产业思维的复杂性思维体系。[2020/7/14]
在客户端,Web 3.0 的应用会有两个比较大的变化,一个是用户对数据或者资产的控制权的增强,一个是用户体验的提升。
为了满足第一个变化,就需要在客户端能够安全地管理用户的数据,包括用户的私钥、用户的隐私信息等,所以我认为如何利用手机、电脑或者物联网设备提供的硬件安全能力来实现数据的安全管理,将会成为一种基础的能力。
对于用户体验的提升,过去经历了文本到图像再到视频的转变,每次转变都带来新的体验。到 Web 3.0 的时候,我觉得 AR/VR 将会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用户体验形式。
所以总结下来,Web 3.0 的基础设施可能会包括这几个必备方向:区块链、客户端的硬件安全、AR/VR 等。当然随着应用的增加,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所以未来会有更多类型的基础设施出现。
声音 | 杭州市委书记:积极抢占“5G×AI×区块链”等风口:今日上午,2019网易未来大会在杭州开幕。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未来杭州之约,正孕育于跨界融合、引领时代、能级巨大的未来产业之中,我们将积极抢占“5G+四基”“5G×AI×区块链”等风口,不断完善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集成”的生态系统,大力支持广大企业和创客向未来产业新蓝海进军,孕育出更多能够满足个性制造、定制服务、艺术需求、在线互动的未来工厂,实现更多从0到1的颠覆式创新、从1到N的迭代式创新,着力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和新时代制造业强市。[2019/11/23]
我在策划「Web 3.0 基础设施」这个专题的时候,基本也是基于上述两个方面的思考。要让这个专题能覆盖 Web 3.0 时代服务端的构建、客户端的数据管理、客户端的体验提升,这三个相对明确的方向。
希望通过这个专题,能系统地展示构建一个 Web 3.0 应用的全栈技术能力。当然我也认为专题的每个方向在 Web 2.0 时代都很有价值,都可以单独用于提升已有服务的能力。
?InfoQ:可以看到大家对 Web 3.0 的概念并不统一,您对它是怎么定义的?主要涉及哪些技术?它与 1.0、2.0 的最大差异是什么?
梁永甫:的确,大家对 Web 3.0 的概念并不统一,有不同角度去对它进行不同的描述,比如很多人愿意从应用的角度描述 Web 3.0,说 Web 1.0 可读,Web 2.0 可读可写,Web 3.0 可读可写可拥有。
金色财经现场报道,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区块链技术在加速发展,巨大的发展风口正在形成:在Ulord公链发布会上,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常利民表示,当今时代区块链技术在加速发展,巨大的发展风口正在形成。国家级长沙经开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典型,我们主动抢跑,成立了区块链产业园,即将出台区块链专项扶持政策,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扶植龙头企业,催生新的发展业态和应用场景。[2018/5/22]
我个人也写过一些关于 Web 3.0 的观点,将互联网从内容、连接、网络三个层面去分析,Web 1.0 到 2.0 再到 3.0 的演进中最核心的变化是在连接这一层,从“单向数据传输”到“双向互动”,Web 3.0 时代进而演变成“多方互动”。
我认为对大多数人而言,可能要从一个个 Web 3.0 实际的应用来感知 Web 3.0,比如 NFT,比如元宇宙,当然未来还会有很多 Web 3.0 应用被创建出来。
但是我们要尽量避免把一个单独的应用来当成 Web 3.0,这会让 Web 3.0 的概念变得比较狭隘。我更倾向于 Web 3.0 是一种新的技术能力的组合,比如区块链、隐私计算、跨链、预言机、VR、数字人等。你用这些能力可以创造出很多应用,当这些应用大范围应用的时候,我们就处在 Web 3.0 的时代了。
马化腾:科技变革到了新风口,区块链不错但关键在于怎么用:今日晚间,马化腾在媒体沟通会上被问对区块链的看法时,马化腾表示:“近来区块链大热,甚至有人说区块链之前的互联网是古典互联网,区块链技术是好的,但关键在于怎么用。这虽然很热,但我们没有考虑参与其中。”马化腾认为,区块链可以用于很多领域,尤其在内部票据的认证中,区块链解决了很大的问题。[2018/3/3]
?InfoQ:您认为,在构建 Web 3.0 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困境或挑战?目前业内有哪些应对方法或突破点?
梁永甫:根据目前看到的情况,我觉得构建 Web 3.0 基础设施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 去中心化系统的构建和治理
在前面我们说到,Web 3.0 的应用在服务端是去中心化的,这种服务模式与传统的中心化提供方式差异比较大,对服务提供方,或者说企业端影响也非常大。
构建这样一种去中心化系统,无论是在构建过程还是后期管理,都是一个全新的命题。比如,在这个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决策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主体所能决定的了,那怎么样让大家对系统运行的规则达成一致?这就需要在激励机制、权责分工方面有非常好的设计。
那么,在系统构建起来后如何治理,在运维过程中大家如何协调呢?举个例子,假设一个机构的系统出现异常,他怎么让其他机构协助判断问题原因,这些操作层面都需要全新的机制来保障。另外在运营中,如何应对系统的变更、业务模式的变更,以及决策过程如何进行。
针对这些挑战,我们看到有些企业已经构建了这样的系统,所以还是有一些经验可以借鉴的。比如在开始阶段,可能一两家机构主导先探索一种可行的合作模式,然后逐步扩大参与机构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完善。另外公链领域的 DAO 模式也有借鉴的方面。
我觉得在未来很好支撑这类系统治理的时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或者机制的问题,可能在法律层面也需要一些支撑。比如在区块链司法存证这一场景,法院对区块链存证的认可对这一应用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同样,在基础设施治理中如果有法律的支撑,执行起来也会方便很多。但是目前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支撑,还不是很清晰。
2. 数据安全方面
同时,在这样一个各种信息共享的系统中,如何保护企业自身数据安全和隐私,同时还能确保很好的协作?如何做好这两者的平衡,也会是一个挑战。
最近几年兴起的隐私技术,包括 TEE、联邦学习、安全多方计算等,就是用于解决跨机构数据安全共享的问题,跟 Web 3.0 天然匹配,跟区块链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比如公开的数据在链上共享,无法公开的通过隐私计算共享。
3. 用户使用习惯
在客户端,如果按照用户对自身信息拥有更多控制权的思路设计,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用户自己管理一个私钥,这样控制权就完全交给了用户,但是一旦用户丢失私钥,那就丢失了私钥所管理的所有信息,企业将无法帮助用户找回。这对用户的使用习惯也会有较大影响。
目前看给用户更多控制权,和保证便利性与安全性,貌似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是最终也许会用密码学的技术来解决。
当前阶段,从企业完全掌控信息到给予用户控制权,需要逐步地过渡。现在常见的做法是企业托管用户私钥。也存在另一种思路,就是将私钥的使用和变更分开管理,比如私钥完全由用户管理,但私钥可以变更,比如在平台和用户共同同意的情况下可以变更用户的私钥。
?InfoQ:据您了解,Web 3.0 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有哪些比较好的实践案例可以参考?此外,其他方面如资讯、社交、电商、游戏方面有哪些较好的落地或尝试吗?
梁永甫:现在很多人提到 Web 3.0,都会认为它是 ToC 的应用。但按照我对 Web 3.0 的理解,它是一个“多方参与,多方互动”的系统,它要解决的是信息更加透明,权属更加明确,跨机构协作更加顺畅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现在很多联盟链都是 Web 3.0 的实践案例,像 ToB 的供应链金融联盟链,ToC 的如用于 NFT 发行联盟链。
目前来看,Web 3.0 在国内 ToC 类的应用探索还不太多,主要还是围绕数字藏品这类应用。
?InfoQ:有人认为 Web 3.0 是互联网的未来式,也有人质疑这只是又一个击鼓传花式的游戏,您怎么看待这两种观点?
梁永甫:我觉得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大家说的可能不是同一个“Web 3.0”。
有了 Web 1.0、Web 2.0,然后再发展到 Web 3.0,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技术不可能停止不前,停止不前基本意味着这个技术要被淘汰了。显然互联网技术还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但就像前面说的,实际上 Web 3.0 是什么,什么样的应用才是 Web 3.0 的应用,大家对这个标准并不统一,所以就出现一些应用声称自己是 Web 3.0 的应用,实际上他只是借着概念炒作而已,然后被人看到了,就说 Web 3.0 是人的。
事实上,Web 1.0、Web 2.0 的早期也都受到了各种各样质疑,但随着它们的形态逐步变得清晰,质疑和误解也就慢慢消失了。所以,我们也可以用这种发展的眼光看待 Web 3.0,可能会有争议,但相信真理越辩越明。
?InfoQ:关于 Web 3.0 未来的发展趋势,您有哪些预测和判断?
梁永甫:Web 3.0 时代会出现新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构建互联网应用,新技术的应用是逐步演进的过程,不会说马上就 Web 3.0 了,而且 Web 3.0 并不会完全替代以前的应用,而是在数量和价值上会大于以前的应用。也就是说在 Web 3.0 时代,在数量和创造的价值上,Web 3.0 应用 > Web 2.0 应用 > Web 1.0 应用。
另外在 Web 2.0 时代,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是相对独立的。我觉得到了 Web 3.0 时代,机构间的协作会增加,传统边界会被打破,构建新的边界,加上用户对自身信息控制权的增加,与企业间的直接互动也会增加,这些会推动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融合的更加紧密一些。
(以上仅代表受访者个人观点)
采访嘉宾|梁永甫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