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Spike 编辑|Jerry Crypto 出品|ThePrimedia
编者按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Web3的世界里:去中心化技术,大众所欲也;应用价值,亦大众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本文将尝试解析我们所憧憬的Web3景象与现实的生态建设之间的鸿沟,并在此基础上探析破局路径。全文将分为上篇·悖论和下篇·破局分别发布。
上篇·悖论
在Web3滚滚席卷而来的概念狂潮中,一系列奇思妙想的DAPP生根发芽,在去中心化思想滋养下,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
NFT
DEX Uniswap
Compound、Maker、Aave
USDC、DAI
Filecoin
Lab DAO
Toucan
Golden
Radicle
Helium
……
然而,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我们看到的景象却是CloudFlare一崩溃,预言机停止吟诵,交易所无法撮合……大部分项目折戟成沙。
为什么去中心化的底层架构支撑不起符合大众使用习惯的应用场景?为什么区块链的升级概念诞生不出Twitter、facebook这样的顶级应用?为什么关注用户隐私的加密世界无法包裹丝滑的用户体验?为什么Web3应用程序无法形成飞轮效应滚滚向前?
OKX建立行业BRC-20解析新标准:5月16日消息,据OKX官方公告,OKX正式建立行业BRC-20解析新标准,该标准已通过安全审计机构慢雾的安全审计,旨在逐步完善和增强BRC-20生态的完整性和稳健性。
据悉,OKX持续关注并投入BRC-20基础设施建设,OKX Web3钱包即将上线Ordinals交易市场,是首个支持Ordinals代币及NFT交易的多链钱包。OKX此前已与UniSat达成官方合作支持双重验证,并上线首个BRC-20浏览器。[2023/5/16 15:06:48]
虽然有这么多灵魂拷问,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几乎没人停下思考:理想的去中心化设计和现实的应用生态建设之间有怎样的鸿沟?
Web3带给我们产业叠代、时代变迁乃至社会进化的宏大愿景,可谓一个伟大而冒险、自上而下的顶层社会变革设计。作为加密世界建构的思想图腾和行动纲要,Web3的去中心化社会理念具有革命性——过往社会变革往往是自上而下设计,并带来不断反复和冲突;在去中心化社会理念下,Web3的社会实践却呈现以自下而上「涌现」,类似蚁群或蜂巢的「自组织」系统。
可是从现实层面来讲,Web3缺失落地实践的执行者和推动者。虽然任何一次与社会变革关联的重大技术都脱离不了市场、财富、利益的蕴化与赋能,但加密世界的发展史却完全被财富欲望所穿透,上至项目开发者、工作室、投资机构,下至投机者、hodler等所有加密生态主要参与者。
以自下而上的Web3应用生态建设来支撑的产业叠代、时代变迁和社会进化,与加密世界币圈的各方利益博弈,让这一切陷入了「悖论」。
VC:Web3背后的隐形推手
安全团队:Reaper Farm项目遭到攻击事件解析,项目方损失约170万美元:据成都链安“链必应-区块链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安全舆情监控数据显示,Reaper Farm项目遭到黑客攻击,成都链安安全团队发现由于_withdraw中owner地址可控且未作任何访问控制,导致调用withdraw或redeem函数可提取任意用户资产。攻击者(0x5636e55e4a72299a0f194c001841e2ce75bb527a)利用攻击合约(0x8162a5e187128565ace634e76fdd083cb04d0145)通过漏洞合约(0xcda5dea176f2df95082f4dadb96255bdb2bc7c7d)提取用户资金,累计获利62ETH,160万 DAI,约价值170万美元,目前攻击者(0x2c177d20B1b1d68Cc85D3215904A7BB6629Ca954)已通过跨链将所有获利资金转入Tornado.Cash,成都链安链必追平台将对被盗资金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2022/8/2 2:54:19]
以Token之手,以建设为名
现有互联网产业架构说到底还是「规模换增长,流量换估值」的线性关系;但Web 3不存在中心载体,不能用以往估值逻辑来评价投入产出比。Web 3所有的商业模型和产品设计都需要重构,由一个非线性关系来打破临界点,并达到相当规模的用户数量——这种模式可以类比于人类大脑通过各种神经突触相互链接,最终产生复杂思维。
这种去中心化的重构代表个人与企业的分野将逐渐缩小,每个人、每个小微企业,甚至任何社会团体的商业价值都可以被挖掘(Token),被传输(Web 3社交),并且相互间的关系可迁移(社交图谱)、可存储(IPFS)。
奇虎360公开“基于联盟区块链的标识解析方法”专利:8月30日消息,北京奇虎科技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日前联合公开一种“基于联盟区块链的标识解析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服务器”专利,申请日期为2021年4月29日,申请公布号:CN113315811A。天眼查App显示,该专利属于计算机技术领域。方法包括在第一对外节点接收到标识解析请求的情况下,从第一对外节点对应的本地数据库中查询是否存在与标识解析请求中的标识符对应的IPFS哈希值。
若未查询到IPFS哈希值,则基于标识解析请求向联盟区块链中除第一对外节点之外的其他节点发送第一查询请求;接收由联盟区块链中响应于第一查询请求的节点发送的IPFS哈希值,并基于IPFS哈希值通过第一对外节点访问IPFS服务,以获取IPFS哈希值对应的标识解析信息由此可有效提高对标识解析过程的安全性,保证通过标识解析得到的数据不易被篡改。(邮箱网)[2021/8/30 22:45:51]
但是,现阶段Web 3.0存在的问题明显:
1. 缺乏真实使用需求挖掘:
Web 3.0主要靠抄Web 2.0的创意,频繁推出各类中心化服务的去中心化版本,缺乏对用户真实需求的挖掘。比如,我们不是想要一个去中心化版的Twitter,我们只是想要一个能保留社交关系、内容可NFT化、平台抗审查,并且可以保护我们隐私的社交协议。
2. 用户以谋利为第一动力:
用户不是出于使用价值和真实场景使用产品,而是以谋利为目的,这也是X2E及其仿盘项目层出不穷的原因。但是这种模式只能在创业阶段吸引到淘金者,不会留下真实的用户群体。
直播|YOYO >普通人的财富密码全球经纪人解析:金色财经 · 直播主办的《 币圈 “后浪” 仙女直播周》第10期,本期由58COIN TOP天团组成,20:00正在直播中,本期“后浪”仙女58TOP女团超模担当 YOYO将在直播间分享“普通人的财富密码全球经纪人解析”,请扫码移步收听![2020/7/29]
如果要坚定做多Web 3,没有长期投入无法看到回报,至少需要商业模型成型才可以得到果实。只有诞生出全民应用的时候,才是Web 3真正破局的时候。但我们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是:DeFi用户大概400万人,NFT在OpenSea活跃用户约为50万,Web 3社交协议大概不到1万用户。
为什么Web 3实际用户规模如此小——因为VC助推下的Token机制。
VC在Web 2的逻辑是:持续投资,寻求单一赛道的垄断地位,占据全部市场空间,持续获得超额利润。
VC在Web 3的逻辑是:以投资为筹码,寻求早期廉价Token,以二级市场为抛售地,以代币上交易所为节点,快速榨干token价值。
Web 3的Token机制成为机构和VC的蓄水池,并且不用负任何责任。这里存在一个Bug机制,让传统机构可以利用Token攻击套利。
为什么Token机制无法带来实际用户规模?理性人认为:有些行为并不是在市场机制下的自发行为,恰恰是被人为干涉和创造出来的。
用户使用搜索引擎,可能确实会在乎隐私、数据安全这些内容,但最重要的是满足对搜索的需求,这是Web 3建设路径不能等同于DeFi和NFT的根本原因,一个产品使用价值应该优先于价格机制。
前美联储理事Kevin Warsh:从美国经济政策角度解析比特币价格波动: 前美联储理事、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杰出访问学者Kevin Warsh今日撰文,从政府经济政策角度解读了比特币价格波动的原因。对于2017年BTC价格的狂飙,Warsh认为:1.特朗普上台后推出的减税等宽松政策持续刺激美国经济增长,继而带来的通货膨胀预期促使美国加息进度超预期,比特币成为规避法币贬值的避风港;2.特朗普政府贸易保护政策致使美元在2017年贬值12%,投资者寻求比特币规避贬值;3.据去年10月、11月调查,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下降14个百分点达到33%,而美元正是建立在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基础上。而对于今年以来比特币价格的大幅波动,是因为投资者正在调整对政府政策的预期,新任美联储主席也在重新考虑如何更好地实施货币政策,同时也在考虑推出自己的加密货币。[2018/3/8]
比如用户使用EthSign进行商业合同的签署,最看重的是合同的不可篡改性,这是Web 3产品优于其他工具的核心优势,用户完全不需要了解上链和智能合约意味着什么,但是可以知晓这可以让合同进行永久存档。
图源:EthSign
众所周知,市场是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基础去行动的,但目前的市场是基于他人的利益最大化在起舞——这根逗猫棒叫做Token。让我们用一张图片来看看这个Token加持下的演化流程。
机构谈好分成,项目方在内部回报率(IPR)的引诱下,双方合谋维持币价,牛市时会获得更多的用户支撑Token的价值,但一旦熊市由于项目缺乏核心用户会面临币价和用户的双重流失。
Token被利用完毕之后,部分项目方会选择一起抛售,或者无可奈何维持运转,比如Uniswap在收购NFT聚合交易平台Genie以后,竟然以USDC作为回溯空投币种,而非使用Uni代币,可以宣告治理代币的事实性死亡。
在中本聪的设想中,Token是工作量证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在VC的指挥下,项目的意义是为了Token的价格,机构和项目针对Token的策略是快速退出的渠道,而非维护项目运营发展的关键所在。
空壳: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场景
从基础设施到应用场景的空壳化结构蛀空了Web 3的发展脊柱。
当我们在谈论Web 3时,涉及有关这一主旨的全部概念——从社交图谱、创作者经济到SaaS和协作工具,似乎已经全部完备,只待一声令下,Web 3就会迅速占据网络世界成为基础设施。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CloudFlare一崩溃,预言机停止吟诵,交易所无法撮合……
我们猛地发现,在Web 3的概念之下,在底层公链的支撑下,原来还有更底层的互联网协议在运作。在Web3的宏大愿景之下,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横亘在理想和实践的差距:Web 3只是个空壳。
Web 3的底层仍旧是传统基础设施
没有一个现象级的应用的现实,Web 3生态的飞轮效应就无法滚动起来。比如,目前社交协议主打SocialFi或者社交图谱概念,受到追捧的BBS Network,其50%的代币将会分发给活跃用户。那么活跃度如何提升呢?当然是制造「高质量」信息,在此逻辑下,有更多流量导入,跟随者、订阅者的活跃用户就会收获更多利益。这种机制来自于对DeFi中交易挖矿的模仿,人为鼓噪出足够的泡沫,最后留下一地鸡毛。
目前我们只有Web 3对Web 2的拙劣模仿,可是我们需要做到保护隐私、数据可携带、社交可迁移等特质,就需要区块链、DeFi、NFT的参与,这才是有真实的使用需求的应用。
主流开发者涌入交易所等现金流充裕的赛道所使用的语言基本是Java、Go、Javascript等,而只有在涉及链上交互部分才会使用Rust、solidity等。如果他们认识不到Web 3的伟大意义,那么蓝图无人施工,永远无法成真。为什么Web 3应用会缺乏真实的使用需求?——道理很简单,因为产品不好用。这背后是因为优质开发者极度稀缺导致的。Web 3生态表面上稀缺的是用户,但以目前的Web 3使用者数万量级来计算,探索性应用都较少,仍旧需要更多技术性、基础性开发工具的建设。
在熊市到来之际,coinbase、bybit甚至会进行裁员,这些开发者会重新流失,进一步恶化Web 3开发力量。在区块链的世界里,优质开发者对新工具、新技术的带动力量是巨大的,但目前的态势是将他们在挤出Web 3基础设施开发领域。Web 3生态可以说是万事俱备,但缺人才东风。
未来:谁是躬身入局者?
我们简要概括Web 2/3之间的关系——希望我们可以管中窥豹,探索Web 3的未来图景。
基础硬件目前一致:依旧是桌面端和移动端。Meta的VR设备并未与区块链技术或者链游产生直接联系,GameFi主要还是网页端和客户端为主并未广泛接入VR等设备,这是一个被有意无意忽略的一个关键点。VR设备还在铺设更广泛的使用路径。
底层协议正在分化:网络底层并未完全抛弃HTTP、浏览器、TCP/IP等协议,但是UX/UI正在变化,美丑暂且不论,反正都以「赛博朋克」为主要取向,换句话说,公链作为通信协议,与IPFS作为数据库的模式并未完全取代现有的通信协议和中心化数据库。
目前的Web 3.0以概念为主:互联网+再进化--> Web 3.0+,如果这是必然发生的故事,那么就可以认为Web 3.0概念作为营销本身就是一种向现实世界的延伸。
产品仍在叠代研发进程中:Web 3产品的生命周期不再固定化,会进入一个充满流动性的时代:用完即走服务也可以代币化和NFT化——本质上,门票用过一次不再使用,营销服务也可以用完即止,只要在于买卖双方达成共识,可以称为Token即服务。
只是,这还需要一个过程实现,现在谈论Web 3.0的主要有三类人:
第一类:传统互联网大厂从业者
现在他们在跃跃欲试,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流量模式已经到头了,在集体内卷的大厂中,已经有人准备驶入新航道,但是他们不改变思维的话,就会如同Facebook的Libra,或者所谓的联盟链技术一样。
第二类:crypto native
这类人或起步于公链,如Flow开始标榜自己是Web 3公链,或起步于DeFi/NFT/Metaverse项目组织,或是从大厂、机构中跳出来参与到Web 3的建设中。他们是目前最主力人群,如同开发Lens Protocol的Aave团队一样,大家都要学会拥抱变化。
第三类:的变种
的本质是产品模型在本质上无法盈利,在实操上均以拉人头为主的融资运营模式。此类人群不会对产品建设产生真正的兴趣,但他们往往声量最大,希望能尽可能拉拢人群参与其中,普通人在被后就会产生「Web 3=局」的刻板印象。
只有第二类人群成为主力,并且在未来有更多不同类型的人们进入到这个神奇的空间,发挥人类聪慧的大脑,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使用场景。
Web 3的适应速度是超快的,要相信新产品模型的叠代速度,比如Nansen已经和Google Cloud合作提供实时市场数据。这就像是打不过就加入,Web 2和Web 3之间并不是隔绝的,而更像是双生子,Web 3给Web 2也留下了适应进化的时间。
双方能达成合作的契合点在于,「Nansen 表示,数据将帮助做市商、对冲基金经理和资管经理训练他们的算法来预测市场走势、生成报告、指标等。」当新趋势成型,更多的主流群体就会参与其中,这是好的开端。
我们会在接下来谈谈未来的Web 3产品究竟会长什么样——产品是Web 3能否重构下一代互联网的最基本的载体。认知是我们的灵魂,产品是我们的实体。最终,「Web3悖论」的突破路径还是要从开发者为加密生态提供用户可用的产品开始。敬请期待下篇。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