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FISCO BCOS首席架构师分享:开源路上的酸甜苦辣

多年前决定开源时,我们挺兴奋的:作为典型码农,“用”开源是日常,而全力投入“做”开源,对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是头一遭。

我们也曾天真地以为:“开源”能有多难呢?!不就是把代码放出去,大家一起用,一起写嘛。

但是,“开源”这事儿真的是这样子么?还是先看几个灵魂拷问吧:

目前区块链领域的开源社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开源社区的参与者是“用户”(user)为主还是“贡献者”(contributor)为主?

项目的star数和contributor数究竟有多重要?

徐徐几年,众多社区伙伴围绕FISCO BCOS开源了诸多项目,覆盖了区块链核心技术、应用开发到运营运维治理的全领域。社区聚集了4万多名开发者关注者,2000多个机构,数以百计的应用已经在生产环境稳定运行,社区和产业生态活跃度在圈子里也获得了诸多好评。

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开源”首次列入其中,指出要支持数字技术开源社区等创新联合体发展,完善开源知识产权和法律体系,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

今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鼓励开源并指出,要建立开源生态,加快建设区块链开源社区,围绕底层平台、应用开发框架、测试工具等,培育一批高质量开源项目。

我们深受鼓舞,回望过去,在打造良性互动的开源社区新生态方面,我们已进行诸多探索,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仍然历历在目。

这几年来,每天早上我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手机,看技术群里有什么问题。工作间隙看、开会间歇看、走在路上也看……活跃的社区群,有时消息犹如刷屏一般。

问题五花八门,从基本概念、安装部署到代码分析,再到从产业层面切入来找案例,或者聊区块链和开源软件,以及开源商业化的……在前沿技术领域,不同个体在不同的阶段总是能碰到新的问题。

我其实挺享受在社区里当“客服”的。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泡过技术论坛,也做过互联网公司的客服系统,开源社区让我找回了和网友打交道的感觉——亲切、有趣、大家都在做有意思的事情。

为啥社区里会涌现出这么多的问题,我们也有一些反思。是因为区块链领域太新了,概念过于晦涩,导致开发者需要迈过的学习门槛较高?还是我们的出品没做好,文档没写清楚,确实难懂难用,BUG还多呢?

有一说一,2017年末开源的最初版本,光搭链组网就足有十几个步骤。每一个步骤都有可能因为环境和网络差异,以及软件本身不完善的容错能力而“跪掉”。

Iron Fish:社区流传的代币奖励计算方法并不准确:金色财经报道,隐私网络Iron Fish发推称:“我们了解到社区中正在流传一个非官方版本的(代币)奖励计算方法,该方法并不准确,用户不应以此为参照。随着主网的临近,我们将分享更多关于奖励的信息。”[2023/3/2 12:37:23]

在那时候,能把链搭起来已经挺费劲了,运行起来偶尔会有“coredump”(进程崩溃),用户把core文件(系统异常堆栈)发给我们以进行详细分析时,看着异常堆栈,我们内心其实是略有苦涩的。

曾有行业专家当面吐槽:“你们代码风格一般呀”。他们本来想引入的,但看了代码风格,觉得还是等等吧。个中滋味,我们懂。

当时,整个行业几乎没有工业级可用的区块链底层平台,我们从0到1做出的第一个版本, “能用”就是一个小flag,也确实落地了一些应用,但整体离优秀开源项目的差距还挺明显。

至于文档,大家都知道,程序员写代码很high,写注释算是义务,但写文档简直比赶鸭子上架还难。奋笔疾书憋出了好长的一个使用文档,但相关的概念原理、异常处理方法不全面,撰文技巧和经验更是欠奉,看起来很“硬”。

在人才方面,几年前,圈子里有个无法证实的说法,“在国内,能徒手撸出一条链的人,不会超过200个”。同时放眼整个中国的开源领域,深度参与到开源项目中的开发者,其整体规模也并不大。

区块链行业热潮掀起时,社区开发者们热情都很高,踊跃参与开源项目,积极学习技术和开展应用。其中有不少是在校学生和学术研究人员,以及对企业级或互联网软件研发有一定经验的开发者,还有从非技术角度切入的“文科”人士。总的来说,精通区块链原理、通读区块链项目源代码、能娴熟开发区块链应用的硬核区块链开发者,可遇而不可求。

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指望一开始就有海量开发者天降神兵,踩着祥云来共建社区。

我们没有刻意去对比国内外其他区块链项目的状态和经验,别人的模式不完全适用,毕竟开源内容不同、环境和文化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模式都不同,可资借鉴的经验也寥寥。

大体上,当时国内的区块链开源社区属于“起步”阶段。

那段时间,开源工作组有许多深入的讨论:方向对不对、版本优先级怎么排、能不能让内外上下游都满意……大家非常焦虑,常常讨论到凌晨一两点。

万事不决,还是回到原点:“想让别人满意,首先得让自己满意”。我们不断自问:好用的开源项目应该是什么样子?

想想Linux/Apache/Mysql/PHP(合起来就是著名的LAMP)这些成熟的开源软件,是不是down下来就能安装?安装了就能跑?用这些软件,遇到问题的话,可以读官方文档学习原理和细节;再不行,论坛上问、网上搜,买书看,总能找到答案和案例。

声音 | FCCE交易所董事:FISCO或将再次挑战被搁置的虚拟货币基金运营业务:据Coinpost消息,日本FISCO下属虚拟货币交易所FCCE董事越智直树接受采访时表示,除了虚拟货币交易业务之外,FISCO digital asset group(FDAG)还有各种各样其他相关业务。FDAG接下来可能会以虚拟货币为对象进行投资运用,如果事业环境成熟,也会试图再次挑战被搁置的虚拟货币基金运营业务。越智还称,虽然目前是以日本国内为对象开展事业,但中长期来看,关于在海外推进虚拟货币业务可能性也在讨论中。另外,董事中川博贵表示,除了虚拟货币相关业务以外,FDAG旗下还有经营区块链业务的公司reqistART,该公司利用区块链技术提供艺术品注册服务,已于2018年9月1日推出。[2019/1/20]

团队有位架构师,人称“楠哥”,他用一句话终止纠结,“如果一个软件用户15分钟还用不起来,他们一定会抛弃你!”

于是,码农们掐着秒,数着命令行写代码:下载代码和软件要花多长时间?是不是一行命令就能把链搭起来?配置文件用json编辑起来是不是容易误操作,用ini/toml格式是不是更简单一些?

“多个进程多个鬼、多个步骤多个鬼。”,这是我们的口头禅。极致的简化,把代码中的“玄学”变成确定性。“能用就行”肯定是不行的,还要好用、耐操!我们根据之前的经验,适配各种操作系统和软硬环境,预置默认组网模式和证书文件,让使用者在整个过程中连“踩坑”的机会都没有。万一还是出错,则高亮提示、FAQ直达,用多种策略自动检测和恢复,应有尽有。

链搭起来了,接着就是打磨控制台、浏览器,让区块链看得见摸得着,用户一旦眼中见图,心里更有数。然后,内置应用模板,乃至压测样例,以使得开发者可以按图索骥,一键构建应用。更进一步,区块链上云,云上资源调配、部署交付、运维运营一站式搞定。

如果开发者有兴趣继续研究细节,我们还有详细的使用手册和技术文档。足足有百万字规模,赶上几本书了,可以慢慢读,还可以搜索直达知识点。

此外,软件的核心能力也没落下。大家都很熟悉的“wheat”,有技术洁癖和质量强迫症,对技术攻关、架构合理性、代码风格和版本时间线毫不妥协,代码必须经过几个人(包括他自己)交叉review过,而且单元测试覆盖率足够高,才能commit。

让人欣慰的是,2017年到2018年,开源工作组陆续加入了许多老司机和刚毕业的小鲜肉,他们都很生猛,大大地充实了开发力量,并随着项目一起成长。这也是硬核技术创新的奥义:“21世纪,人才最可贵”。大家一起投入,性能、安全、稳定指标都达到了高水准,同时隐私保护、跨链、新型虚拟机、链治理等多种核心能力也逐步完善。

回首看,2019年初与社区共同打磨出来的FISCO BCOS 2.0版本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用起来简洁快捷,工具和文档配套齐备,核心能力靠谱,怎么一个“爽”字了得。效果那是立竿见影,能把区块链快速跑起来、用起来的开发者肉眼可见的迅猛增加,社区留存率明显提升,同时社区提交的ISSUE、代码和文档更新也多起来了。

现场 | BLUCON、中园区块链等企业荣获GFIS新晋区块链企业奖:金色财经现场报道,1月8日,“创新再出发|首届海南GFIS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峰会”暨“GFIS颁奖典礼”在海口召开,在颁奖典礼上,BLUCON、秒淘、Jaypal、中园区块链、火星区块链 、WDT、Rapidash、抖料科技、德方智链、CIRCA等企业获得了GFIS新晋区块链企业奖。[2019/1/8]

在此之前,社区朋友们可能会礼貌性地夸一下:“开源就是一种精神”、“开源已经是相当有勇气了”……此刻,终于能听到有人真心实意地说:“牛!挺好用!”。

现在我们尝试回答第二个灵魂拷问:如果开源软件没有用户,那么,也大概率不会有什么贡献者。

软件要吸引“用户”,它本身至少要稳定可用,再则使用门槛要低,最好开箱即用,交互手感要如丝般顺滑,无论是代码还是界面都要清晰优雅。唯如此,用户才不会步步惊心,甚至到处踩坑,不会迷失在繁杂的配置文件、天书一样的日志和错误信息里。

众所周知,互联网产品追求“Don’t make me think”。开源项目大抵也如此,若能再有一点极客气质,那就更赞了!

在解决了使用门槛的问题后,我们观察到社区问题在变化。

首先,“简陋、用不起来、运行出错”这些可用性方面的问题明显减少了。

部署搭建等问题增加了,我们分析,这是因为有更多人在实操搭链了。搭建过程中,不免还有一些小的磕磕碰碰,又或者遇到一些概念性和体验感上的问题,需要咨询交流。当然,这也说明软件使用流程,还是文档都还有提升空间。

功能性问题的大幅增长,佐证着我们的技术、组件确实是被更广泛地用起来了。许多人在规划网络拓扑、写合约调接口,在分配权限、分析数据,又或者是在不同的应用场景探索着更多区块链能力。

最令人欣喜的是,大家对区块链原理、架构、算法的探讨更多了、更深了。交流中不时迸发出火花,触发灵感。这对明确后续的优化方向,规划版本,增加特性,以及共同建设都有非常好的参考价值。

社区就像一面镜子,种种变化明晰可见,映出技术的完善,也见证社区的成长。

对于这个阶段,我们也有一些思考:

1、不要指望聊天群能解决所有问题

我们有“社区答疑”排班,如果值班的同学遇到解答不上的难题,将请小组智囊团分析,总之,我们的要求是尽快答复解决,“当日问题当日毕”;尤其是线上产生的问题,要优先跟进。

声音 | 分析公司Trefis专家:Nvidia三季度与加密相关的GPU销售仍处于下行趋势中:据福布斯近日报道,分析公司Trefis的专家预测,今年第三季度末(第三季度末)Nvidia的图形处理器(GPU)销量将增加。Trefis指出,虽然整体GPU销量将会上升,与加密货币相关的活动的销售将保持下降趋势。据称,美国 GPU制造商Nvidia将于11月15日发布其第三季度业绩,Trefis专家预测其盈利同比增幅略高于20%。收入将主要由Nvidia的游戏GPU驱动,这些GPU由于采用了新的Max-Q技术而需求量更大; 分析师称,数据中心正在经历对其Volta架构的强烈需求。[2018/11/14]

我曾经花了一个晚上翻看几个月的群记录,算了下我们开源团队每人跟进过的问题数,量还是比较大的(如下是其中一页)。更难能可贵的是,团队成员的态度和积极性都非常到位,每每及时解决问题,并找到了优化点,他们自己也挺开心。

言无不尽地顺畅交流,聚焦解决痛点的社区答疑体系,确实在业内为我们树立了非常不错的口碑。

聊天群的好处在于交流无比便捷,其不足也显而易见,群聊会吸引不少注意力,聊天记录难以被其他人翻查,不利于积累和复用。随着新人的不断加入,不少常见问题的重复率极高。技术论坛应该是不错的互补。当然技术论坛的搭建和维护,也是需要投入的。

而随着社区人数和领域覆盖面爆发式扩张,单凭开源工作组来在线答疑,是否是最佳解呢?我们思考之余,觉得这也算是“幸福的烦恼”吧。

2、不要指望文档解决所有问题

软件质量基本稳定后,每当看到问题,我的第一反应常常是,“是不是文档没写清楚?!”

开源项目文档包括使用手册、开发教程、术语和概念、架构原理、FAQ等等,可谓“汗牛充栋”。好在线上文档支持关键字检索,基本上能想到的知识点,都可以检索出来。

同时,在公众号、合作媒体上,我们也发布了多角度的文章,尝试跳出技术细节,去澄清区块链思维,科普区块链学习方法,把经验和教训传承起来。我们真心的希望这些文章能给不同阶段的读者一些启发,从技术的“第一性原理”出发,举一反三,直达区块链知识内核。

但我们发现,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文档怎么写都会挂一漏万;用户的操作路径、思考模式和我们预期的不一样;以及环境不一样,出的问题也会不一样……

此外,受传播渠道、曝光率等诸多原因的影响,文档并没有传播到所有用户;或者因为文档目录结构太深,用户确实没看到特定知识点;即使是看到了文档,面对上百万字的浩瀚篇幅,很多人会表示:“nice,先收藏慢慢看”……种种因素都可能导致文档的有效阅读吸收率并不乐观。

声音 | BP. fish 运营总监:BM建立了一个航天公司:金色财经现场报道,美国东部时间11月9日下午,在纽约举办的区块链大会上,BP. fish 运营总监Marshall Long在接受向金色财经采访时表示,BM在上周与他谈话时透露,BM刚刚建立了一个航天公司。BM是区块链领域知名人物,先后创立BitShare、Steemit、EOS.io等区块链项目。[2018/11/10]

其实,用户根本不太想去看长篇大论,他只想赶紧解决手头上的问题。

总体来看,文档一定要有,还要好。但文档就像宝藏,适合慢慢挖掘,难解燃眉之急。

3、不要指望自己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日拱一卒,遇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就万事大吉了么?

用户问题确实是最好的方向标,如果一个问题一个星期内出现了两次以上,而且还是由不同的用户问到的,那么可以肯定,是个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法:可以迭代新版本把问题修掉,让它不再出现;也可以是修订文档,并给出显眼的文档入口供参考;甚至可以是跟用户聊聊,对齐了概念和思路,有的问题就消解了。解法很多,但关键是要快、要准、要闭环。

实践也证明,开源工作组不可能包办一切,比如有些用户的需求比较场景化,不适合放到主版本里,由开发者拉分支定制开发更为合理。有些问题跟不同环境、不同业务领域有关。事实上,开源工作组对很多领域也并非专家,只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技术角度切入和大家交流探讨,期望能互相启发。

本质上,如果只有开源工作组在做单向输出,用户是沉默的大多数,这样的社区势必会变得沉闷、无聊,也很快会遇到天花板。理想的模式是在整个社区形成正循环发展:老手帮助新手,新手成为老手,老手直接上手写代码,分布式解决问题和满足需求。整个过程大家都有贡献、有创新、有积累、有提升。

我们有时候会想,开源工作组是不是要稍微往后退一小步?我们更多的做好服务和布道的角色,以科普引导、激发鼓励为主,给社区小伙伴们更大的舞台,这样效果是不是更好?所以,我们除了写代码,还写文档、写教材,参与国家人才标准编写,组织线上线下的沙龙、培训、黑客松,这都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在行业发展的爬坡期,我们希望帮助更多的人学起来,用起来,让人才多起来。迈过了技术门槛的用户一旦成为娴熟的开发者,那么BUG一冒头就会被修正,不同的需求快速得以满足,软件本身也将越来越优秀。

目前社区已经自发形成了诸多SIG(Special Interesting Group即兴趣小组)。组员们从社区主动加入,根据自己感兴趣和有所长的技术、应用主题,展开分布式合作。下图是其中一位组长(群昵称:李大狗)在小组介绍里的一页。我觉得“有趣、务实、激励、贡献”这几个关键字归纳得非常棒! 

开源工作组,社区SIG以及不断涌现的开发者群体,构成了立体化社区技术力量。

我们持续聚焦软件质量和提升体验,减少重复问题,并引导和推动社区往自服务阶段走,分工合作,有利于聚焦识别更前瞻性的特性、承担更有挑战性的问题,广大开发者能施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逐步成熟的社区将会呈现“网络效应”,良好的口碑是“自来水”,产业人士聚集得越来越多,生态和商业模型自然会长出来。

刚开源的时候,我们全国到处飞,去宣讲理念和技术,邀请大家关注我们的社区。最早的社区群就是这么一个一个人的“拉” 起来的。

我有个朋友一直默默地关注开源社区,把区块链融合到他们的行业产品中去,直到产品成功上线后才告诉我。

我问他:“你们完全不需要支持的么”?

他说:“开源软件就挺好用的,我们自己的技术团队实现业务逻辑,做一下运维配置就可以上线了”。

现在他们已经是“社区认证合作伙伴”,持续地用区块链技术去落地应用,他们的成果也以代码、工具、案例等方式回馈给社区。

这样的社区伙伴还有许多。他们在各自的垂直行业领域里有着深刻造诣,与开源社区形成了互补。在区块链方面,他们只需引入开源技术,而不用重复造轮子,效率大增,成本猛降。同时,他们在行业实践中,持续挖掘出许多非常接地气的需求,贡献了大量技术成果,其落地的实践更是对区块链技术价值的验证,他们的案例已经成为了产业地图上的标杆。

更有意义的是,我们发现不少企业在社区里发掘并招募到自己需要的人才;也有的在社区遇到产业链或技术栈互补、理念又相近的产业伙伴,然后愉快地建立合作关系。总之,社区搭起跨越行业和地域的桥梁,是实现精神物质双收获的平台,自发的形成志同道合、共建共赢的开放联盟。

这里必须介绍下, FISCO BCOS开源工作组是由“FISCO金链盟”发起的,金链盟目前已经聚合150多家机构,分别来自金融、证券、地方性交易所、科技公司、科研机构等。作为开放的技术社区,聚集的2000多家企业,更是覆盖了工业、农业、版权等广泛的行业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有多个培训机构已经成为社区的“培训合作认证伙伴”。大家共同撰写科普资料,并联合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等国家权威机构撰写了多套区块链教材,供全国各地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使用。培训布道工作任重道远,独木难成林,众人浇灌,来日桃李满天下。

在数字化的风口中,各领域的企业犹如一艘艘船,纷纷开辟航道。开源技术就像风帆,能帮助企业顺应风势,带来巨大动力,去探索更大的世界。开源代码本身是否商业化,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开源的产业化模式更多是融合服务、拓展边界,推动应用落地。可想而知,如果大量的船只扬帆起航,实体经济来往活跃,整个生态蓬勃发展,所有人都必然得以获益。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我认为这是开源开放的真谛。

经历过开源的兴奋、焦虑、欣喜,现在我们已经淡定多了。

每天的工作依旧很充实。曾经,刚进入团队的小伙伴们以为来了就是写代码,然后发现并非如此,不但要当“客服”,还要当“写手”,时不时出去当“网红”直播“带货”解析开源技术,或者去当“老师”,站在讲台上一讲就是几个小时。

在不同的角色之间切换,对时间管理和注意力分配确实是一种挑战, 不习惯的时候可能会有一点点“分裂”感。尤其,对普遍有点“社恐”的码农而言,各种“抛头露面”,心理压力有点大。但是换一个视角,从长时间的职业发展来看,经此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技术写作水准、交流陈述能力,以及眼界的广度深度都能得到锻炼;最重要的是,自己写的代码,立刻就会有人用,有人切磋,对自己的技术能力和成就感也有所提升。如此于公于私,都无疑受益匪浅。

在技术团队身旁,我们运营团队还有专业的“社区小助手”,活跃于线上线下沙龙、展会,组织课程,即时推送热点内容,以及和社区开发者互动,协助开发者走上开源之路。在产业合作中穿针引线,如同小蜜蜂穿梭在花丛中。当然,如果群里有人发广告,扰乱技术氛围,也很快就会被小助手请出去的。

小助手也翻过车。记得几年前有一次社区活动,对在github给项目点过star支持的社区小伙伴,小助手会寄送小纪念品。本来是善意的,但被有的开发者误认为是用礼物换star,并在群里直率地反馈。我们虚心接受并整改,此后自觉避嫌,再也不去做和star相关的活动。我们非常理解star是皇冠上的宝石,绝不是用来“兑换”的,应该是由真心支持、喜爱项目的开发者自发自愿的star。

相应的,对那些为开源项目做出贡献的开发者,社区也会表示感谢,并激励更多开发者持续共建共享,我们会公布项目贡献者列表和季度贡献者榜。他们会获得别致的、值得在朋友圈晒出来的社区纪念品。这主要是精神激励,搞起氛围吧。我们相信带着感恩之心携手同行,可以让我们走得更远。

在开源路上,碰到一些小小的波折、误会和挑战,都很正常。诚如人和人之间,本身也有信任建立的过程。开源社区教会我们要“换位思考”,要有“用户思维”,因为我们已经不是自己在做事了; 我们要时刻保持谦逊,因为任何一点进步,都是来自社区的共同努力;更要保持开放和透明,无论是代码还是运营,都会被社区多方检视、评判和优化,毕竟“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注:code同时有“代码”和“行为规范”的涵义)。

从这个层面看,开源项目的“star”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大家打star的理由,以及是否持续有人star。理想的境界是,大家都是社区的开发者,然后大家点的star,都是给自己,给共同的社区点赞!

我们再次回顾开篇的三个问题:

开源社区参与者是“用户”(user)为主还是“贡献者”(contributor)为主?

项目的star数,contributor数究竟有多重要?

我给出个人答案,仅供参考。

首先,我认为区块链的开源社区尚在起步阶段。这跟发展时间、技术成熟度、人才梯度,以及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二,我们不能枉顾自然规律,揠苗助长。我们首先要躬身入局,把技术和体验做好,让大家先能“用起来”。同时聚拢更多的人才,共同学习进步。地基扎实了,共建的人多了,user群体里自然会涌现contributor。

第三,开源社区的理念是“授人以渔”不是“竭泽而渔”。在收获方面,无论是项目的star还是商业化,我觉得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事情。我们已经看到,不少参与到社区的伙伴们,已然在产业中逐步开花结果。

感谢你看到了这里。经过这几年的酸甜苦辣,我们已经看到开源的未来篇章在徐徐展开。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共信共建,我们将携手不凡。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星链

抹茶交易所ENS:ENS:Web3登陆新范式

回头看2017年的ICO狂热,像素头Cryptopunks带着ERC721标准刚刚出道,Decentraland还有连倾的土地等待冒险家们拓荒,ENS刚上线首轮长域名拍卖……四年过去.

[0:0ms0-0:971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