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2》的定义,共享经济指的是利用互联网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通过推动资产权属、组织形态、就业模式和消费方式的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新业态、新模式。从法律层面上看,共享经济强调共享物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闲置物品的权利人在保留所有权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渠道向不特定公众有偿开放物品使用权。
从共享经济在促进社会集约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灵活就业促进闲置资源价值创造的方面来看,其对当前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共享经济已经切实的落地实业,正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例如网约车、充电宝、共享单车、共享办公室等等,都是共享经济的产物。实际上,共享经济概念虽好,但在其化为实体产业落地的实践中,却存在着畸变和技术痛点,例如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匹配,分时租赁物的动态追踪、长期维护,以押金为名的变相融资等等,由此产生了诸多风险敞口制约行业发展。
飒姐团队在长期服务Web3行业的过程中,时常思考一个问题:Web3到底能通过何种途径为实体经济赋能?目前看来,无论是对于NFT的合规应用抑或是实体经济的数字化转型,NFT+物联网似乎都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周末以太坊区块链的NFT交易量创下近两年来新低:金色财经报道,Web3社区Proof研究总监NFTstats.eth表示,周末以太坊区块链NFT的交易量约为11,900 ETH,价值约2210万美元。这一数字创下了2021年7月以来的最低总量。在此之前,今年周末最低交易量约为15,400 ETH,比刚刚过去的周末总量高出29%。
以太坊上NFT的最新交易量下降反映了整个NFT领域更广泛的下降趋势。 根据CoinGecko 7月18日发布的报告,NFT交易量环比下降 35%,从2023年前三个月的48.4亿美元下降到第二季度的31.5亿美元。[2023/8/1 16:10:24]
一、 NFT能为共享经济带来什么?
要谈赋能实体经济,首先我们就要做一个澄清:今天我们所谈的NFT并非当前在我国普遍作为“数字藏品”或“虚拟财产”而使用的经典用例,而是集合区块链、智能合约、预言机甚至DeFi等技术,使NFT自身具有的不可替代性功能最大化发挥的用例。换言之,我们必须回归NFT最本质的技术特征Non-Fungible Tokens(即“非同质化通证”)来谈这个问题。
BAYC系列NFT24小时交易额突破5000万美元:金色财经消息,据NFTGo.io最新数据显示,BAYC系列NFT24小时交易额达到5200万美元,24小时涨幅107.23%,当前地板价为134ETH,24小时跌幅14.07%。[2022/5/2 2:44:20]
作为非同质化通证的NFT,本身是基于区块链去中心化数字账本技术而诞生的一个应用,其具有最显著的两个技术特征:(1)唯一性;(2)不可分割性,在此技术基础上才进一步产生了稀缺性特征。
也正是因为NFT的两个技术特征,在当前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相结合的实际用例中我们可以看到,NFT正在被用来与现实世界中的特定物绑定,从而在数字世界中产生有价值的、锚定了真实物的虚拟资产。例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米开朗基罗的画作抑或是笔者面前的一个水杯,只要能内置IOT设备(一般是一个能传输信号的小芯片),即可做到智能管理和流转数据上链存储。
简单来说,在该种用例中,NFT真正成为了一个数字化的资产凭证,实现了实物资产数字化。通过与物联网的良性互动,贴上NFT身份标签的资产,可以更好地实现分时租赁,解决传统共享经济中资产状态确定、物理定位和长期维护的痛点。并且,该项特定共享资产的使用权交易全过程都将被上链记录,凭借区块链数据信息不可篡改的优越性,可以更好地降低信任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毋庸置疑,实物资产的数字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增加了商品流动性,促进了实体贸易发展。
NFT交易平台OpenSea估值达到100亿美元:金色财经报道,据两位知情人士称,NFT交易平台OpenSea正在接受新的投资提议,这可能会使其估值增加大约6倍,达到100亿美元或更高。这家总部位于纽约的公司并未启动新的融资程序,仅仅四个月后,它就在安德森·霍洛维茨 (Andreessen Horowitz) 领导的 B 轮融资中以 15 亿美元的估值筹集了 1 亿美元。根据区块链数据跟踪器 DappRadar 的数据,这家成立四年的初创公司迄今已处理了超过 110 亿美元的销售额,其中包括价值 300 万美元的 Bored Ape Yacht Club NFT。(the information)[2021/11/18 6:57:16]
此外,便捷的合同执行机制和可靠的支付系统同样是NFT+物联网在共享经济方面的独特优势。一方面,在履约监督方面,智能合约比以往任何一种合同监督方式都更加智能高效,只要达成特定条件就能成功推动用户履约;另一方面,传统支付方式存在手续费高且非实时到账的问题,用目前市面上的网约车平台举例,司机从发起提款到实际到账往往需要数天时间。可以说,在共享经济中引入智能合约和分布式数字货币支付,将会大大提升用户使用体验促进全行业发展。当然,鉴于我国对金融机构的强监管政策,这一与创新还有待数字人民币和相关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发展。
《NFT Magazine》在纽约时代广场展开加密艺术博览会:11月3日消息,《NFT Magazine》于11月2日在纽约 Times Square 展开加密艺术博览会,同时也是他们旗下举办的首个活动。活动通过 15,000 平方英尺的大型广告牌进行,广告牌将全天展示一系列作品,活动展出的 70 位艺术家作品包括 Alex Christodoulou、Marc Tudisco、Alexa Meade、Federico Clapis、Steven Baltay、Ted’s Little Dream 与 Clay Weishaar 等。(hypebeast)[2021/11/3 6:28:09]
另外,飒姐团队在此还要特别提示,通过NFT+物联网模式的共享经济还具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降低诉讼成本。在实务中,共享租赁物由于使用频率高且部分用户使用习惯差,其损毁率较高,对于低价值租赁物的损坏,由于取证困难,权利人或运营方往往只能无奈保留诉讼权利,将损坏其计入维护成本中。而对于高价值租赁物的损坏,往往也难以做到及时取证,即使成功取证,由于电子证据的易篡改性和企业对自有数据库的控制力影响,权利人在法庭上往往会遭遇对方律师的质疑,司法鉴定的高昂成本往往阻碍了权利人通过司法途径维护自身权益。NFT+物联网借由区块链技术独特的存证功能,使得电子证据在每一次交易中都能被以低价且有效的方式固定下来,大大降低了司法诉讼中取证、鉴定的成本,在维护高价值共享租赁物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BeepCrypto创始人Mia:NFT的商品属性是其可以落地的原因:金色财经现场报道,4月10日,金色财经主办的共为创新大会“DeFi的创新进阶”专场于上海举办,会上BeepCrypto 创始人、WHALE Cheif PartnerMia Bao分享表示,NFT是现实和区块链最近的连接窗口,NFT本身是商品,是其可以现实落地的原因。市场可以接受NFT,可以卖出天价,是因为用户在接受NFT前已经接受了虚拟偶像等虚拟形式的存在。
目前,前景更清晰的赛道,包含基础设施,例如Flow一样的垂直公链、另外一种是亲以太坊型项目,例如layer2的NFT。此外,如果让NFT去兑现价值,可能还需要回到虚拟世界去理解,就像游戏道具脱离游戏世界本身,是没有价值的。[2021/4/10 20:05:53]
二、 NFT+物联网存在的现实法律风险
飒姐团队认为,在当前NFT+物联网的实际用例中主要存在四种风险:(1)立法缺失导致的争议解决风险;(2)应用智能合约的风险;(3)金融创新风险;(4)数据合规风险。归根结底,这些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区块链自身的技术局限性和法律的滞后性所带来的。
(一)立法和技术标准的缺失不利于争议解决
区块链实则是一种技术,区块链系统的每个节点都在按照既定的代码规则运行。即便在区块链构建的数字化空间,技术仍需要一定规则加以运行,这一整套规则即构成区块链的法律规范制度。若想实现有限监管及规避法律风险,则需要事前对其技术规则进行界定,但是全球范围内,尚不存在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区块链技术法律规范或行业标准、技术标准。
由于现在尚未有相关的法律对其进行行为规范,行业参与者做出决策行为时,难以实现各自利益的平衡,甚至会出现谈判的僵化或停止。从这个角度看,NFT+物联网的共享经济中一旦出现问题,如何在现有规范内解决争议,是对律师和法官专业水平的极大考验。技术属于内在规则范畴,法律则属于外在规则范畴,内外协同才能更好推动区块链良性发展。
另外,各类专门技术标准同样重要。制造业涉及买卖、运输、保险、结算、海关、检验检疫等环节且具有较强的涉外性。因此创新区块链+制造业模式面临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系统之间行业标准和技术协议不统一的问题。
(二)智能合约对具体规则的挑战
从法律角度看,智能合约并非法律意义上的合约,只是合约的一种履行方式。智能合约实则是一段代码或数字程序,并非合同内容,缺乏合同的一般要件,如合同形式、终结及适用法律等条款。
智能合约作为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对于NFT+物联网共享经济的应用至关重要。《民法典》规定了合同无效、变更、撤销的种类及法律后果,现实中的一般合同关系较清晰,且合同签订主体达成共识后可以修改、废止、补充等。但在智能合约中,合同条款以数据代码形式写入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便直接生效、无法干预,甚至违反了法律条款也会得以执行。智能合约因其自身特性及依托技术特性等因素,则不可篡改、不可撤销、自动执行,合同当事人也无法违约。可见,智能合约的出现对《民法典》等民事法律体系带来新的挑战。不仅如此,由于区块链技术带来的智能合约可匿名性,若匿名的智能合约发生法律纠纷时,纠纷的另一方是谁都将无法确定,采取传统的诉讼方式进行解决则将难度变大。
(三)数据隐私和金融创新的法律风险
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技术面临最大的风险在于数据隐私安全。一方面因其数据可能存放在多个不同的地点且数据不能被更改,一旦在区块链上存放数据,用户就无法删除。同时,区块链中的数据是公开可查的,那么此时何种数据可以上链,上链前是否需经过处理都值得探究。另一方面,联盟链与公链不同,由于其节点数量较少,其对链上数据具有较强的掌控力,其安全性一直备受各方质疑,数据安全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在金融创新领域,由于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我国对金融活动一般采取强监管措施。共享经济这个概念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金融属性,且由于某共享单车平台和某租房平台的押金事件和暴雷事件,监管机构对此长期以来持审慎态度,因此在NFT+物联网落地的同时,也需要充分沟通监管机构,防范该类风险。
写在最后
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道路是艰辛的,虽然当前社会普遍认为元宇宙和Web3是人类数字化的未来,但关于如何将元宇宙、Web3与传统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相结合,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却几乎无从下手。飒姐团队认为,NFT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是目前看来是一条较为具有可操作性的道路。
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转型、经济集约式发展的今天,共享经济以其可持续发展、经济环保、创造新型社会价值的特性为社会所接受,如果能与NFT确权、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和区块链存证技术相结合,将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真正做到科技改善生活。
肖飒lawyer
个人专栏
阅读更多
金色财经Maxwell
Bankless
金色荐读
FastDaily
中国金融杂志
巴比特资讯
元宇宙之道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