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金融科技全球峰会昨日在深圳举行,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在出席峰会并发表致辞时表示,“十四五”是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们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全面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步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贡献金融力量。
范一飞表示,扎实做好金融数字化转型工作,可以从五方面着手。
第一,深挖潜能,实现决策管理的数据驱动。金融业作为数据密集型行业,要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倍增作用,实现靠数据支撑决策,用数据辅助管理。
范一飞:基于区块链等技术健全农作物数据跟踪溯源、活体抵押物实时监控机制提升融资服务覆盖面与可得性:金色财经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公众号发布副行长范一飞《中国金融》2022年第19期文章《谱写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新篇章》,文章指出,加快金融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助农敢贷愿贷能贷会贷能力。在风控机制方面,基于物联网、区块链、5G等技术健全农作物数据跟踪溯源、活体抵押物实时监控机制,运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手段建立完善涉农信贷多维风控模型,结合农林牧副渔等产业发展特点打造涵盖贷前、贷中、贷后的数字化综合风控能力,提高对农业企业经营风险、信用风险等的监测、预警和处置水平,提升融资服务覆盖面与可得性。[2022/10/8 12:49:16]
第二,开拓创新,加快运营机制的敏捷重塑。金融机构IT系统要推动从集中式向分布式治理转变,从以账户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以场景为中心的运营模式转变。通过金融科技子公司、创新中心等方式,探索有利于科技成果应用、产品服务创新的敏捷化组织形式,提升金融对百姓诉求和市场需求的响应速度。
范一飞:实现数字人民币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互联互通:金色财经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9月8日在2022年中国(北京)数字金融论坛上表示,为了实现数字时代的“钱同币、币同形”,要从信息交互、业务流程、技术规范等维度加快推进数字人民币体系的标准化建设。具体来讲,要推动数字身份、报文规范、二维码制、蓝牙和NFC等方面规范和标准的统一,实现数字人民币体系与传统电子支付工具的互联互通,让消费者可以“一码通扫”,商户也不用增加成本即可支持各类支付工具。此外,为避免用户信息泄露,消除数据安全隐患,也需要统筹组织各方对相关技术进行升级加固,提升安全防护水平,保障支付的安全便捷。(中国证券网)[2022/9/8 13:16:21]
第三,与时俱进,聚焦业务模式的智慧再造。金融机构要积极运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动态评估和深度优化业务流程。打通部门间的业务阻隔与流程断点,实现跨角色、跨时序的业务流程灵活定制与编排,全方位提升业务处理的智能化水平。同时,优化业务体验,融通业务渠道,运用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技术,推动实体网点向多模态、沉浸式、交互性智慧网点升级。基于全局统一客户视图,实现线上渠道与实体网点间信息互通共享、服务无缝衔接,打造高效融通的全渠道服务能力。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提出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四点考虑:日前,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撰文表示,提出了关于央行数字货币的四点考虑。一、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应采用双层投放体系:“双层投放”有利于充分利用商业机构现有资源、人才、技术等优势,有助于分散化解风险,可以避免“金融脱媒”;二、在双层投放体系安排下,我国的央行数字货币应以账户松耦合的方式投放,并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三、中国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应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四、对央行数字货币加载智能合约应保持审慎态度。[2018/1/25]
第四,多向赋能,推动生态体系的协同共建。金融机构要打造对内聚合产品与服务、对外联结合作机构与客户的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建立互惠共赢的合作机制,探索平台加生态的新型商业模式。推动数字生态从线性链条向互为支撑、突出共进的网状剧增结构转型。推动金融服务与生产生活场景深度融合,全面融入实体经济关键动脉,广泛渗透到教育、医疗、交通、社保等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毛细血管”,让金融资源精准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突破普惠金融的“最后一公里”障碍。
第五,披坚执锐,强化风险防控的科技武装。金融业要利用科技赋能,加强金融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扎牢织密金融创新安全网。建立涵盖不同市场主体的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多方协同的风险监控平台,动态感知风险全局态势,增强全天候自动监测能力,实现风险“看得见”。将风险归类分级并深入分析关联关系,准确研判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做到风险“辨得清”。建立跨部门、跨机构、跨行业的联防联控体系,构筑异常交易自动化拦截与高效应急处置机制。全面提高金融业风险抵御能力,做到问题早预警、漏洞早补救,确保风险“管得住”。
在峰会上,深圳国家金融科技测评中心举行成立仪式,中汇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举行揭牌仪式。范一飞表示,人民银行将积极支持国家金融科技测评中心、中汇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等机构在鹏城生根结果,助力深圳走出一条安全、开放、可持续的金融科技发展之路,更好地履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新使命。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