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rustnodes
译者:Odaily星球日报Moni
2018年4月1日,愚人节。
那天,以太坊联合创始人VitalikButerin开了一个玩笑,声称要像比特币那样,也为以太坊代币供应量设置一个硬上限。
虽然是一个玩笑,但VitalikButerin随后表示这个“玩笑”其实值得考虑,而且还提出了三个观点来支持这一想法,他当时说道:
“我现在确实相信给以太坊设置一个固定供应量是值得考虑的,主要有三个原因:一、在ASIC矿机存在的情况下,基于工作量证明算法无法使代币分配更加平均;二、在权益证明算法下,工作量证明算法无法获得足够的安全性;三、由于通过租金和其他销毁的费用就能产生奖励,所以以太坊在这种情况下无需发币也能给用户提供奖励。”
就目前而言,VitalikButerin所说的、通过智能合约来支付费用的“租金”模式到底会如何设计尚不清楚。不过,如果和固定费用相结合,那么当用户支付的网络费用变成了支付给矿工的固定奖励,那么基本上就不再需要增发更多的ETH代币了。
Will Clemente:如果贝莱德的现货ETF申请获得批准那将是精心策划好的:金色财经报道,Reflexivity Research联合创始人Will Clemente在社交媒体发文称,如果贝莱德的现货ETF申请获得批准,不可否认的是,Operation Chokepoint 2.0是精心策划的,目的是驱逐加密原生公司,并引入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的大型传统公司,以试图控制比特币/加密货币。[2023/6/16 21:42:46]
至少在理论层面上,给以太坊设置一个固定代币数量上限是可行的。但是这个想法是否已经付诸实践,或者已经实践了多少,目前尚不得而知,而且VitalikButerin自己对以太坊代币总供应量的估计也不准确。
ETH的通货膨胀问题
根据VitalikButerin的估计,截至2018年8月,市场上已经发行了价值15亿美元的以太坊代币,此后以太坊又增发了大约700万ETH代币,按照当前市场价格计算大约价值10亿美元。现在,以太坊的供应量接近1.1亿,有传言称矿工明年还会再挖掘大约500万ETH代币,而且可能还会继续挖掘……谁知道呢。
DeFi保险协议InsurAce:如果UST归零预计需要赔付1500万美元,已启动索赔程序:5月14日消息,DeFi保险协议InsurAce表示,由于UST的10日内时间加权平均价格(TWAP)已经低于0.88美元,其UST的脱锚保险索赔程序已经正式启动,符合以下相应标准的保险持有者有资格在该应用提出索赔。
在一篇博文中,该项目称,“如果UST归零,我们预计会支付大约2200万美元。假设每个人都领取,并且显然没有排除(有些人已经出售了他们的UST,这可能会使保险无效)。在与一些保单持有人交谈后,我们的最新估计显示,这一较低的总额约为1500万美元。我们TVL约为5000万美元,收入超过200万,外加储备资本。因此,我们有足够的资金,即使UST是0美元。”(insurace.io)[2022/5/14 3:16:07]
实际上,以太坊从2018年以来就一直在说要实施权益证明算法,并且将在明年某个时间升级到“ETH2.0”。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当以太坊从工作量证明区块链迁移到权益证明区块链,由于新链能够提供可靠的安全性,继而降低了对矿工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以太坊区块链每年可以减少大约150万ETH代币,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以太坊会采用什么样的跨链技术来确保在两个不同的区块链之间进行“交流”。
美国证交会主席:如果没有监管,加密货币市场将“不会有好结果”:9月28日消息,美国证交会主席根斯勒表示:如果没有监管,加密货币市场将“不会有好结果”。[2021/9/28 17:11:26]
如果去中心化侧链这个想法可行,无疑将会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但要做到这一点,则需要另一个链来编写“工作量证明区块链”,并且需要“工作量证明区块链”能够读取另一个链。更具体点来说,以太坊需要通过“销毁”的方式将ETH代币发送到权益证明区块链上,然后权益证明区块链会去“看看”那些代币是否被销毁了,如果确认销毁,权益证明区块链就会相应地发行ETH2代币。接下来,以太坊将运行权益证明节点和工作量证明节点来“验证”整个流程操作已经完成。
如果要反向执行的话,意味着以太坊工作量证明区块链需要在增发规则之外发行ETH代币,而矿工基本上很难做到这一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VitalikButerin提出了HybridCasper概念,这是一个混合型共识协议,主要针对Casper此前的两个版本:一个是由VitalikButerin自己提出的CasperFFG,另一个是由VladZamfir提出的CasperCBC,两者的工作方式不太一样,但以太坊最终会采取哪一种尚无定论,也有可能两种协议相互影响与融合。HybridCasper混合了工作量证明与权益证明两种协议,目前还没有确定最终的版本方案,但是根据VitalikButerin的表述,持有ETH数量不够多,可以继续使用矿机挖矿,以传统矿工的身份加入Casper。如果拥有足够的ETH,则可以通过权益证明的方式在Casper中发挥作用。当然,最后的导向肯定是逐渐抛弃工作量证明挖矿方式,全面向权益证明共识协议转变。
BM:如果Ned当时“做正确的事”,blockone可能已经买了Steemit:有网友在推特表示,BM的影响力在遭到Steemit CEO Ned的针对后削弱。BM表示是对的,如果Ned当时“做正确的事”,blockone可能已经买了Steemit。相反Ned当时威胁说因为我的公开观点要炒了我,造成了敌对的情况。之后他又想在没有对EOSIO做出贡献的情况下获得blockone的一份收益。[2020/10/12]
考虑到最坏的情况和超额承诺,我们或许会看到每年至少500万ETH的通货膨胀会持续三年。
为什么是三年?
好吧,这个时间点即足够接近2024年的比特币区块奖励减半,又离2020年的比特币区块奖励减半时间足够远,所以在主观上来看,是一个相对合理的时间点。
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2016年,以太坊每天新生成30,000ETH,每年生成大约1100万ETH。由于当时以太坊网络代币供应量要低得多,因此在2016年比特币区块奖励减半的时候,以太坊通胀率大约是12%。
声音 | 人民政协报:如果想不打折扣让某项规则应用,区块链是一个很好的技术:人民政协报今日发文《区块链在中国怎么练?》文中指出,区块链对于政府和监管机构来讲,如果你想特别准确地不打折扣让某一项规则,比如说扶贫等等能够去应用,那么区块链技术是一个很好的技术,它的中心就是这个规则的设计者。所以说区块链无中心是不对的。今天区块链技术,首先规则设计者是他的中心,然后完全可以设计一些超级节点,监管机构或者国家可以拥有一些校验的权利。[2019/11/29]
而比特币的通胀率却在不断减少,从大约8%下降到了目前的约4%,而以太坊一直到2017年10月依然维持了12%的通胀率,之后社区决定每年减少700万ETH代币生产,也就是将“产量”减少7%-8%。
在经过社区的多次讨论之后,2019年2月,以太坊决定将产量减少到目前的5%,而比特币则通过算法降低到了1.80%。
由此可见,ETH其实遵循了比特币的通胀轨迹,只不过每次都滞后一点。综上所述,我们乐观估计2021年ETH代币发行量依然会持续减少,而且会持续到2022年。
更具体地讲,目前以太坊2.0“零阶段”可能要到2020年6月才能启动并且大约在2020年秋季才能完成,这会是ETH通货膨胀问题继续增加。
由于比特币开发人员无法提出去中心化挂钩方案,因此假设以太坊开发人员也无法提出更安全的解决方案,那么可能就要寻求分片来降低通货膨胀问题了。但是以太坊在升级时仍会保留工作量证明链,因此ETH1安全性可能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
在ETH1和ETH2之间进行一次分叉?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有人建议在ETH1和ETH2之间进行一次分叉,而不是实施迁移,这意味着所有ETH代币持有人都将获得新的ETH,就像过去比特币硬分叉时有人得到BCH那样,这样以太坊就不用销毁ETH了。
这个想法非常有趣,当然也值得考虑,但不论怎样,最终仍然还是会有2个ETH出现。也许不是技术上的问题,但分片抵押ETH和实际ETH有很大不同。
在ETH1和ETH2之间进行一次分叉可能使工作量证明ETH代币更有价值,因为在工作量证明链上的ETH最终都会转移到权益证明链上,变成权益证明ETH。但是,如果执行了一次真正的分叉,情况可能就会有所不同了。
如果真正完成了分拆,权益证明ETH基本上就不存在通胀问题了。然而如果真的分拆两个区块链,最后变成2个ETH这种设计,由于两个ETH代币会相互牵制,最后很可能会出现混乱。
另一方面,执行一次彻底拆分能让其中一个ETH获得清晰的价值,而这个ETH就能成为“真正的以太坊”。假设真的采用分叉推出两个ETH这种设计方案,那么我们可能需要考虑一个“惯性问题”,即:在“惯性”作用下,工作量证明链上的ETH可能会继续扮演“真正的以太坊”角色,直到最后以某种方式打包迁移到权益证明区块链上。
事实上,所有这些问题都已经在社区里讨论过了。在讨论为什么不在ETH1和ETH2之间进行一次分叉的时候,社区还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为什么不采用HybridCasper作为一个新链,而且这个新链完全能够做到在所有方面都与工作量证明链无关。
然而在数字货币领域里,ETH确实有其自身的价值主张。
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要回到这个问题:以太坊必须要有货币政策吗?如果没有货币政策,它能否生存呢?你可能会想,以太坊没有货币政策其实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其实到目前为止,以太坊货币政策一直在遵循比特币协议的政策,只不过比比特币落后了一两年时间而已。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