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剂、滴剂、胶囊、糖果饼干、乳制品、婴儿辅食……各种剂型的益生菌保健品、食品、功能饮品等充斥线上线下不同渠道,让人眼花缭乱,一股围绕益生菌保健品、健康食品的消费时尚扑面而来。
益生菌并非新鲜事物,在食品、保健品领域的应用也有很长时间了,中国益生菌领域的专家通过十余年的研究,正在与国际接轨,一些研究成果也在食品工业领域实现了转化,益生菌产业正在快速成长,同时也伴随着良莠不齐的行业问题,尤其在母婴食品、保健品领域,益生菌甚至一度被包装成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万能灵药”。
但事实上,益生菌的种类、菌株多且复杂,学界对益生菌的研究和判断十分谨慎,鼠李糖杆菌等知名益生菌菌株在特定疾病的临床试验结果与商家标榜的效果相差甚远,对于益生菌实际功效和安全性的研究也存在诸多争议和不确定。
围绕益生菌到底能不能吃、什么人能吃益生菌、消费者如何甄别众多的益生菌噱头产品、益生菌产业如何实现健康发展等问题,第一财经记者做了多方调研和采访。
野蛮生长与消费困惑
“宝宝出生7天时,黄疸指数高达20,医生建议照蓝光后降下来一些,半个多月再去复查的时候,仍然偏高,医生开了药和益生菌冲剂,我担心孩子太小了肠胃受不了刺激,加上之前听崔玉涛医生讲座时记得他说过尽量不要人为干预孩子肠道菌群的自然发育,就没有给他吃,经过勤喂、晒太阳,孩子的黄疸最终消退了。”家在武汉的妈妈鑫怡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孩子现在两岁多了,几乎每次遇到感冒发烧之类的问题,医生都会开益生菌,“身边的很多妈妈长期给孩子吃益生菌,说这样能增强抵抗力,母婴店里的米粉、饼干、营养面、糖果之类的也有很多标注含有益生菌,有益肠道健康之类的功能,我很困惑,不知道到底该不该给孩子吃、怎么吃,问过几个医生,答复不尽相同,而且也没给什么解释。”鑫怡说,身边有很多妈妈都有跟她一样的困惑,有的抵不住家人朋友的劝说,给孩子吃了益生菌,有的还在像她一样地挣扎,不知道怎么选择才是正确的。
2023年第二季度,火币销毁1,950,555枚HT:金色财经报道,火币发布2023年Q2 HT销毁数据。2023年第二季度,火币销毁1,950,555枚HT。截至2023年7月15日,共计销毁298,940,224枚HT。本季度循环通货紧缩率为0.9066%。当前流通量:159,153,756枚HT。现有供应量:201,050,000枚HT。[2023/7/16 10:57:32]
不久前,第一财经记者参观了第19届中国孕婴童展,在食品、保健品展区,发现参展商品里从婴幼儿奶粉、辅食、糖果饼干、饮料到各种营养补充剂,益生菌概念普遍存在,甚至有号称能预防、减少哺乳期妇女乳腺炎发病率的益生菌产品。不同的产品配料表中,对添加益生菌的说明也有差别,奶粉中普遍标注为“益生元”;滴剂、粉末状冲剂则大都标注了添加的菌株名称及菌数,婴儿辅食、糖果零食及饮品中的益生菌标注则参差不齐。
第一财经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看展的家长和参展商,家长们普遍反映了益生菌应用十分广泛的现象,对益生菌服用效果的评价不一,但一致的是,没有一位家长认为益生菌有害健康。而参展商对添加了益生菌的婴幼儿食品、保健品宣传、推介力度也明显更大,记者随机采访的数位参展商品牌,均表示日常摄入益生菌有助于肠道健康和增强抵抗力,其宣传重点集中在双歧杆菌、罗伊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鼠李糖杆菌等知名益生菌及活性添加量上。
随后,记者走访了联华、家乐福等商超以及全家、良友等连锁便利店,发现添加益生菌的产品集中在酸奶等乳制品、面包点心等食品品类,其配料表中对益生菌的标注也不同,有的只标注“益生菌”三个字,乳制品大都标注了益生菌的菌种,但少有标注菌数。一名全家便利店店员表示,这一年多酸奶制品的品牌、品类、口味明显增加了,卖得挺不错,乳酸菌夹心面包则是今年引进的,几乎每天都可以卖光。
墨西哥巨头Grupo Salinas将接受来自400余万客户使用闪电网络支付的BTC:金色财经报道,Bitcoin Archive发推称墨西哥企业巨头Grupo Salinas将接受来自400余万客户使用闪电网络支付的BTC。[2023/5/19 15:14:06]
消费端的表现,往往直接投射在产业端。
睿欧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益生菌市场规模已达360亿美元,全球益生菌产品中,保健食品与药品占比8.6%,预计2020年全球益生菌膳食补充剂的市场价值将达到88亿美元。中国益生菌2017年市场规模已达460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2年将接近千亿元,年平均增速约14%,现处于快速增长期。
从细分行业看,益生菌食品占比最高,且以发酵乳制品为主,消费规模占比约78%。2017年,中国酸奶行业销售额达到1192亿元,同增18%,首次超过牛奶。且近年来中国酸奶行业毛利率在35%~40%左右,高端酸奶品类毛利率更高,高端份额的扩张进一步推升了利润率。乳酸菌饮料的平均毛利率在30%左右,乳酸菌饮料龙头养乐多的毛利率更是超过50%,2017~2018财年,养乐多实现营收4015.69亿日元,截至2019年5月17日市值约1.15万亿日元,在细分市场影响力十分强劲。
利润较高的则是保健品,合生元的益生菌业务毛利率在70%以上,澳大利亚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品牌LifeSpace的毛利率也在50%以上。此外,交大昂立、修正药业、汤臣倍健等国内保健品、药品企业,娃哈哈、君乐宝等食品企业也纷纷推出针对不同人群的益生菌产品;澳大利亚的LifeSpace、韩国的“妈咪爱”和美国的“康萃乐”等国外益生菌品牌也在中国母婴市场得到了迅猛增长。
Ark Invest过去一周共增持近3000万美元该股股票:金色财经报道,Cathie Wood旗下Ark Invest基金于本周五再度增持119,429股Coinbase股票,约合640万美元。其中,Ark Invest通过Ark Innovation ETF增持103,129股Coinbase股票,通过Ark 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增持16,300股Coinbase股票。
此前报道,Cathie Wood旗下Ark Invest基金于本周二增持超过35万股Coinbase股票,约合2050万美元,Ark在过去一周内共增持价值2980万美元Coinbase股票。[2023/3/11 12:57:17]
原料链条方面,益生菌原料巨头丹麦公司科汉森截至2019年5月17日的市值达943亿丹麦克朗,毛利率亦在50%以上,净利率在18%~20%左右。另一原料巨头杜邦公司则于2011年以334亿丹麦克朗获得92.2%的丹尼斯克控股权。这两家公司,杜邦和丹麦科汉森垄断了国内大部分益生菌原料市场。
申万宏源证券认为,随着益生菌行业迅速发展,在塑造细分龙头上仍有较大市值空间,未来还可能出现更多大体量的公司。
过度宣传包装
珠海慧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款号称可以预防、减少哺乳期妇女乳腺炎发病率的“玛西塔”固体益生菌冲剂,表示其中含有分离自健康母乳的益生菌CECT5716,每剂量添加了70亿高活性菌,产地为新西兰,该工作人员称其在国外获得大量哺乳期妈妈的关注,但记者注意到该品牌的另一款儿童益生菌产地标注为美国。
Gitcoin在Fantom上部署资助协议Grants Protocol:12月12日消息,Gitcoin宣布将在Fantom网络上部署资助协议Grants Protocol,为Fantom链上原生项目提供资金激励,包括DeFi、游戏、NFT和基础设施项目等。据悉,Fantom链上项目已提交了100份申请,当前Fantom社区已开启投票,最终将由社区成员决定哪些项目可以获得资助。(GlobeNewswire)[2022/12/13 21:40:14]
对此,第一财经记者咨询了上海龙华医院乳腺科医生,得到的回复是,还没有看到这类能预防乳腺炎的益生菌专业论文或报告,不知其是否真有实效,但防治乳腺炎目前来看与益生菌的常规保健功能并没有多大关系。
在全球益生菌行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亚太地区益生菌消费规模占全球规模的份额进一步扩大,高达47%,其次是欧洲22%(西欧15%、东欧7%)、北美16.5%和中东6.5%。中国的益生菌产业起步晚,开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落后欧洲、日本等地区约15~30年,进入21世纪后,国内益生菌市场呈现奋起直追的态势。
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中国的益生菌产业快速增长受到五个端口的共同推动,整个益生菌普及率和教育都得到了高速发展。在当下食品饮料同质化严重、增长放缓的情况下,要形成高附加值、高溢价的产品竞争力,迎合大健康的消费趋势,益生菌是一个很好的出口。
他判断,未来五年益生菌产业会进入成熟期,大量企业布局,益生菌市场的容量会进一步爆发,大健康产业的红利会进一步释放。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行业标准缺乏,市面上的产品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增长到一定量级后必然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淘汰一批名不副实、过度包装的企业和产品。
拉丁美洲加密交易所Bitso将推出加密二维码支付工具:9月23日消息,拉丁美洲加密交易所Bitso将从9月27日开始在其钱包应用程序逐步向用户推出一种新的二维码支付工具,允许阿根廷用户在全国各地超市、餐馆和其他商店使用加密货币支付。(The Block)[2022/9/23 7:15:31]
乳业分析师宋亮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市面上无处不在的益生菌产品,确实存在过度宣传和包装的问题,很多消费者也被洗脑了。以往很多商家只喊益生菌口号,并不标注益生菌种类和活性数量,加了什么、加了多少只有商家自己知道。近两年这一现象有了改善,在菌株和菌数标注上有了较大提升,但益生菌不耐高温,对加工和储存条件有很多限制,真正进到消费者嘴里的益生菌食品饮料和保健品,到底有没有实际效果,并没有保障。
“中国益生菌市场还有另一个问题是,被外资益生菌原料垄断严重,本土的益生菌菌种也有很多不错的,但相关部门并没有放开本土菌种的商业应用,国内企业大多数只能依靠进口。”宋亮表示,保健品行业的规范并非一朝一夕,消费者要加强自身的识别能力和科普学习,健康的人群原则上来说是不需要补充益生菌的。
除了上文提到两大原料巨头,国内益生菌厂商中,年产能及产值在千万规模以上的公司也有数家,包括江苏微康生物、北京科拓恒通、河北一然生物、上海润盈生物,2017年产值在1亿元以的上仅有江苏微康生物,该公司专注于益生菌的研发、生产及应用。总体来说,本土的益生菌原料企业还比较弱小。
杜邦营养与健康大中华区研发总监何卫加也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益生菌不能只强调菌群,添加剂量对服用效果有决定性作用。益生菌健康功能的起效是建立在有一定数量和活性的活菌安全到达小肠或者结肠这个基础上的,并且需要保证这些益生菌在宿主体内保持正常活性和代谢。而益生菌在到达肠道之前会暴露于胃液和胆汁内,这些酸性较强的环境导致大部分菌群在到达小肠或者结肠前就已死亡,因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益生菌的活力。
但从第一财经记者的走访来看,目前还没有企业在宣传中明确表示,采用了何种措施来保护益生菌的活力,不少商家甚至对这一重要指标并没有概念且不重视。
争议与风险
益生菌行业的话题和热度在不断升高,来自学界的灭火行动也在增加。
2018年9月6日Cell杂志以封面研究的形式,发表了两篇关于益生菌的重磅研究,分别报道了小鼠和人在正常状态和抗生素处理之后服用的益生菌的结果。在学界关注和媒体报道下,益生菌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其中值得注意的一项实验表明,相比于自然状态及粪菌移植,服用益生菌延缓了使用抗生素后的肠道菌群恢复;而停用益生菌后,肠道菌群很快恢复至原先的状态。
众所周知,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在婴幼儿群体中尤其明显,当下人们乃至医生普遍认知的是,生病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服用益生菌有助于尽快恢复肠道功能健康。上述研究的结果,与人们的普遍认知和保健品宣传的观点,明显相悖。
热心肠生物技术研究院董事长、院长蓝灿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益生菌大家都很熟悉,“益生”二字暗示它们对人体可能有潜在的好处,但是近些年来,益生菌的概念逐渐有点变味了。经过别有用心的商家炒作,益生菌逐渐被神话成“万灵药”,似乎很多疾病和症状都能靠吃益生菌来改善甚至治愈,这明显是误导。
“肠道菌群的研究很火热,每天都有不少新论文刊发。大量研究证明,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但菌群“厉害”不代表某些益生菌产品也厉害——把肠道菌群功能等同于益生菌产品功能的都是大忽悠。而且,对于肠道菌群的研究也不能过分拔高,目前对于菌群的认知大部分还停留在与健康和疾病的相关性上,真正深入因果性和机制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蓝灿辉称,益生菌到底有没有用,这个恐怕没有一刀切的标准答案,大多数科学家很谨慎,有一些企业家很狂热,媒体和消费者似乎都比较迷茫。有不少证据表明,特定益生菌对特定适应症是有效的,当然其功效具有明显的菌株特异性和个体特异性。
换句话说,某个益生菌产品是否能改善特定症状,不仅要看用的菌株对不对路,还要看个体情况,也许对张三有用,对李四就完全无效。他认为,个性化的益生菌干预研究才刚刚起步,目前的研究成果还无法指导消费者如何根据自身情况来挑选益生菌产品。
另一方面,益生菌的临床研究中,普遍缺少充分的安全性、危害性的报告,是评估益生菌安全性的一大阻碍。
蓝灿辉表示,可能很多人都觉得益生菌和鱼油之类的保健品一样,吃了不管用没关系,至少不会给身体带来问题,很多品牌和商家也在推广时声称自己的产品“绝对安全”。但事实上,益生菌确实存在风险,特别是对免疫低下的人群。
“对益生菌的风险性下定论为时尚早,但不能定论并不代表风险不存在,益生菌的潜在风险和适用人群,是产业界无法回避的问题,广大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益生菌产品前,也应心中有数。”蓝灿辉说道。
近年来,益生菌行业在标准法规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尤其在益生菌保健食品的法规建设上,国家监管机构明确了益生菌保健食品的定位,积极推进注册与备案双轨制建设。在此前公开征求意见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受到各方关注,新修订征求意见稿明确了益生菌定义,并将益生菌安全性与功效性审查聚焦于菌株,逐渐与国际接轨。同时,随着备受关注的9种益生菌与7种益生元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研究的范畴。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处长宛超在今年6月表示,在最新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中已明确,推进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双轨运行。在益生菌行业,要关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如何规范加强注册环节益生菌产品的安全和有效性审查;另一方面,如何实现益生菌产品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而这离不开两大核心要素,一是明确定义益生菌产品。通过制度法规建设对益生菌有一个清晰的限定,以规范市场,从而让消费者更加清晰、理性地认知这一产业的发展。二是在安全和功效方面,要朝着以菌株为依托的发展水平努力,研究菌株的安全性和功效性,这也是下一步发展的整体方向。
归根结底,关注特定益生菌菌株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问题,需要相关研究进一步展开和深入。
对于产业界,蓝灿辉认为,应该对益生菌市场的过度炒作泼泼冷水、降降温了。商业宣传应回归循证,扎实的科学和临床证据,是益生菌产品的根基。“更加完善和有说服力的临床研究、重视益生菌干预的安全性评估、深入菌株和生物学机制层面、个性化益生菌干预方法等等,应是未来益生菌科研和产业转化研发的重点方向。”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