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央行数字货币:一场呼之欲出的革命,技术细节和监管模式仍需明确

编者按:天府财经此前受权发布了四川省金融科技学会央行数字货币系列解读,本文是第三篇。

此前文章:

各国对央行数字货币态度暧昧发行试点谨慎行事研究热情逐年攀升

央行数字货币:一段历时6年的长跑,谨慎低调稳扎稳打

2019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详细讲解了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运营方式和对我国目前支付体系的影响。

这是在笔者截稿前,官方披露的最详尽的央行数字货币实践信息。研究团队梳理分析了穆长春的演讲内容,发现大家最为关注的若干问题都有了较为明确的答案:

日本央行重申目前尚未决定是否发行央行数字货币:4月13日消息,日本央行高级官员Uchida表示,日本央行尚未决定是否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这是日本公众必须做出的决定。Uchida称,在第二阶段实验中,日本央行将探索央行数字货币特征,以设定交易量、持有量限制。可能没有必要为央行数字货币提供报酬,但日本央行仍必须探索这一做法的技术可行性。日本央行不会引入央行数字货币作为实现负利率的手段,学术界有时会讨论这个想法。(金十)[2022/4/13 14:21:32]

Q1:央行数字货币是否采用区块链作为底层架构?

对此,穆长春明确表示,对于数字货币选用的技术,央行层面保持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在这之前,许多非官方人士都对央行数字货币的技术路线提出了猜测。从网上发布的一些信息来看,此前多数猜测均偏向于认为央行会选择区块链作为底层技术。

G20会议:鼓励继续深入分析央行数字货币在促进跨境支付方面的潜在作用:10月31日,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六次峰会于10月30日至31日在意大利首都罗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峰会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罗马峰会宣言》。摘要如下:

我们欢迎金融稳定理事会从金融稳定角度总结新冠肺炎疫情教训的最终报告以及下步建议。我们鼓励继续深入分析央行数字货币在促进跨境支付方面的潜在作用及其对国际货币体系更广泛的影响。(经济日报)[2021/11/1 6:24:01]

穆长春也透露,一开始,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小组的确做了一个完全采用区块链架构的原型。后来央行逐渐明确将数字货币作为当前货币体系中M0的替代,而纯区块链架构是无法达到零售级别货币需求的高并发性能的。

与区块链联系紧密的还有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建立在计算机代码上的智能合约能够解决人与人或机构与机构之间的信任问题。而央行对于智能合约的态度较为谨慎。穆长春表示,央行可能会加载有利于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但对于超过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还是会保持比较审慎的态度。

国际清算银行:央行数字货币可以缩短跨境支付时间:9月28日消息,国际清算银行在周二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表示,一项试点计划探索了使用CBDC进行跨境支付。使用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央行数字货币 (CBDC) 可以将跨境交易所需的时间从几天缩短到几秒钟,并帮助将成本降低了50%。(路透社)[2021/9/28 17:11:54]

Q2:民众是否直接通过人民银行申请数字货币?

根据穆长春的演讲,数字货币采取双层运营体系,人民银行先把数字货币兑换给银行或者是其他运营机构,再由这些机构兑换给公众。

采用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让央行独自应对我国十数亿民众,还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商业机构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同时也有助于化解风险,避免风险过度集中,另外还能避免单层运营体系导致的金融脱媒。

观点:围绕区块链等核心技术深化改革 尽快落实央行数字货币:6月16日消息,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杨东刊文《以民法典为契机构建数字经济竞争规则》。文章中表示,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正在深刻变革着传统经济业态,塑造着数字经济。对于新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要从经济治理层面充分理解其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作用,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调整各生产要素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而基于区块链的共票能够改变过去由股东垄断利润的局面,让更多的消费者、普通的劳动者等提供数据、参与数据价值创造的有关主体能够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因此,应当充分注意到区块链带来的制度革新前景。应围绕区块链等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不断深化改革,真正释放区块链的巨大潜能,赢得数字时代的领先契机。

文章中还建议,要尽快落实央行数字货币DCEP,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交易系统采取了更多的技术协议代替人工监督和执行,如以智能合约为代表的区块链“协议”能够便捷地实现清算、资金交割的程序而无须人工干预。此外,文章中还提到,应该认识到区块链和金融的融合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应尽快改变当前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和发展红利被美国等国所垄断所独享的局面,进行全面突围。(经济参考报)[2020/6/16]

总结来说,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下层,这种双重投放体系最适合我们的国情。

Q3:如何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会超发?

货币超发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通货膨胀。提起通货膨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津巴布韦这个非洲国家。货币的快速贬值使得一个大宅子在一个月后就只值一块面包了。我国在民国时期也曾发生过恶性通胀,出现买东西用车拉钱的滑稽场面。

央行数字货币机制的设计中,要求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缴纳准备金。而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全额提取准备金的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货币的超发。央行数字货币与普通货币一样,依然是中央银行的负债,由中央银行信用担保,具有无限法偿性,因而货币的流通性和稳定性都有了切实保障。

Q4: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运营权究竟花落谁家?

央行在数字货币研发运营机构的确定上,选择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对此,穆长春用了“赛马场”的比喻,他表示,目前我们是属于一个赛马状态,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及市场接受,谁就会跑赢比赛。

Q5:央行数字货币是否具有以往加密货币去中心化的特点?

在“去中心化”的问题上,央行的表态非常明确: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尽管央行数字货币采用中心化的管理模式,但与我们现在熟悉的支付宝等电子支付工具是不同的。

首先,央行数字货币的无限法偿性使得它从法律角度上来看流通性更强。

其次,也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目前让中心化支付工具饱受诟病的不外乎两大问题,一是对用户隐私和交易信息的保护力度不足,二是对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力度不足。

然而上述两个问题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对于这个貌似“无解之题”,穆长春给出了“可控匿名”的答案。在“可控匿名”的机制下,央行数字货币能够既保证交易双方的匿名性,同时保证反、反恐怖融资、反逃税。至于如何实现“可控匿名”,笔者非常期待央行后期披露更多的技术细节。

Q6:是否所有场景都能够使用央行数字货币?

笔者在第一个问题中有提到,央行目前明确将数字货币仅作为当前货币体系中M0的替代。简单来讲,M0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也就是大家钱包里的纸币和硬币。而与M0对应的还有M1和M2,即在M0的基础上再加上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

这意味着,央行数字货币只能用于小额零售高频的业务场景,而这样的场景必然伴随着高扩展,高并发的性能的需求,这也是为什么纯区块链架构不适用的原因。在具体操作上,穆长春表示可以根据不同级别钱包设定交易限额和余额限额。

数字货币已经成为未来人类社会货币体系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各国都在积极拥抱货币改革热潮的到来,把握住这次机会,就能让本国货币在即将到来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中站稳脚跟。而依靠敏锐的洞察力和技术优势,我国已经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中抢得先机。

但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数字货币仍旧是初生婴儿的形态,发展时间较短,其技术细节和监管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明确,距离完全的货币数字化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越是国际竞争激烈的时候,我们的步伐越要迈得稳,积极从实践中获取经验教训,在实验中不断调整,才能保证国家货币体系长期的健康发展。

无论如何,人类货币体系的新纪元或许已经到来。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星链

[0:15ms0-0:42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