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2-18日,数字人民币率先在深圳公测,空投1000万元,用于消费券定点使用,既是对数字人民币落地的一次关键测试,也是政府对消费券创新发放、使用、管理的尝试。
当时的发放流程:10月8日晚,深圳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在官方APP“i深圳”发布“2020礼享罗湖”促销活动,消费券资金由深圳罗湖区政府提供,通过央行兑换成等额数字人民币;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和“工农中建”四家银行深圳分行合作开展业务;完成跨部门的数据交互,深圳政府服务数据管理局参与其中协调,实现数据精准匹配,全流程数据采集;通过“i深圳”APP,超过191万在深人员参与抽签,结果以短信形式通知;通过手机和身份证进行身份认证,5万中签居民线上完成数字钱包账户开通,中签率约2.6%,获得200元/人;对3389家商户进行数字人民币后台系统升级改造;中签居民通过数字钱包在指定商户完成消费。
1000万的一小步,可能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大步!
周小川: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会注重零售,不是轻易当武器来用:4月16日消息,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在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表示,数字货币,至少中国的e—CNY设计是为了零售,为了百姓方便、商户方便,不是为了替代美元,所以既然不是按那个目标设计的,现在忽然给它派这方面的功能也不见得能撑得起来。当然我们不排除e—CNY未来可能有跨境支付的前景,但是我估计也是会注重于零售,跨境零售的应用,不是轻易地当做军事武器来使用的。(鞭牛士)[2022/4/17 14:28:51]
01数字人民币概要与技术框架
▲深圳数字人民币公测价值在于,为未来大规模场景测试和应用奠定基础,探索了财政资金管理应用新机制,尤其是破解对消费券违规套现的全流程数据监管,使得财政资金稳促扩升消费的价值得以真正落实落地。数字人民币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央行即将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是全球货币体系的重大变革,基于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实现货币发行、记账、流通等数据实时采集和追溯,有望衍生数字信贷、数字资管、数字证券和人民币国际化、数字化等新业态新模式,提升货币运行监控效率,丰富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的手段。
遥望网络发布虚拟数字人身份信息及发展计划,并公布数字藏品等领域研发成果:4月11日消息,遥望网络在数字战略发布会上公开了虚拟数字人“孔襄”的身份信息及其后续发展计划,公布了公司在孪生主播、数字资产库、数字藏品等全新的数字资产相关领域研发成果和战略布局。
据悉,遥望网络是一家综合性数字营销服务提供商,自 2018 年开始布局直播电商领域,是直播电商领域的一家 A 股上市公司,隶属于星期六旗下。(新浪科技)[2022/4/11 14:18:00]
▲数字人民币深圳红包试点使用的是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研发的APP数字钱包,深圳政务服务APP“i深圳”只是消费券财政补贴资金的兑换接口和用户申领、筛选的流量入口。双十二苏州推出的数字人民币红包测试则通过苏州生活服务APP“苏周到”实施,用户通过该APP预约和抽签,中签后领取红包并选择开通银行,然后进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研发的“数字人民币”APP开通体验。
北京明起将发放5万份金额200元数字人民币红包: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为实施科技冬奥行动计划,加强冬奥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北京市围绕冬奥消费全场景,启动“数字王府井 冰雪购物节”数字人民币试点活动。该活动由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主办,通过预约报名、抽签发放红包的方式,向中签人员发放5万份数字人民币红包,每份红包金额200元。中签人员可在王府井指定商户和京东商城“数字王府井 冰雪购物节”活动专区无门槛消费。预约报名通道自2021年2月7日正式开启,消费活动时间为2月10日至2月17日。(北京日报)[2021/2/6 19:05:01]
▲有别于传统法币发行方式,数字人民币按照双层运营原则,采用共建、共享方式由央行和指定运营机构共同开发电子钱包、应用场景等生态平台,第一批试点包括雄安、苏州、成都、深圳和冬奥会场景,第二批有上海、长沙、海南、青岛、大连、西安六地试点。据商务部文件,有望在28个城市开展试点。
苏州2000万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启动预约 11日公布中签结果:苏州市人民政府发布通知,“双12苏州购物节”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采取“摇号抽签”形式发放,抽签报名通道自12月5日0时正式开启,持续至12月6日24时,12月11日公布中签结果。
预约登记系统报名的苏州市民必须近三年(按月)在苏州大市范围内有一笔(或以上)正常社保缴费记录,或者户籍或暂住地在苏州大市范围内。中签人员可于12月11日20时至12月27日24时通过“数字人民币APP”至苏州地区指定线下商户进行消费,也可通过京东商城进行线上消费。[2020/12/5 14:02:54]
▲据公开信息,数字人民币研发、发行采用赛马方式,在自愿的前提下,参与试点方自行选择场景和技术路线,如果试行效果好,不排除直接采用。“技术中立”可以促使各种应用方案百花齐放,有基于APP的软钱包方案、基于定制手机SE的硬钱包方案、基于SIM卡甚至是实体银行卡的硬钱包方案。
动态 | “数字人民币初露真容”登顶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显示,关键词“数字人民币初露真容”排名第一,搜索指数为9075673。据此前消息,8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布文章《“数字人民币”初露真容》称,从货币流通原理看,为保证金融体系的有序运行和宏观调控,只有国家才能对货币行使发行的最高权力。因此,央行数字货币是基于国家信用、由央行发行的法定数字货币,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有着本质区别。央行推出数字货币,既不是当下流行的电子钱包或网上支付,也不是完全“推倒重来”取代现有的人民币体系,而是对流通现金具有一定替代性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2019/8/21]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测试环境下“入口众多”,各种官方、传闻的甚至是假冒APP也可能“乱花渐欲迷人眼”。
▲数字人民币本质上是M0,上层是央行,由央行对数字人民币信用担保,与人民币纸币一样具有无限法偿性;下面一层是商业银行,负责向公众发行数字人民币,并向央行100%缴纳全额准备金,以保证数字人民币不超发。数字人民币可能采用中心化管理模式,仍然是央行对社会公众负债,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并没有随着货币形态变化而改变;为了保证并加强央行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需要继续坚持中心化管理模式;双层运营投放体系下由指定机构进行货币发行,需要中心化管理以避免超发。
▲对一个需要支持公众广泛使用的法定数字货币体系,如果采用纯区块链技术架构,目前还无法实现零售层面所需要的高并发性能。在技术道路选择上,数字人民币并不预设技术路线,也不依赖某一项技术。例如,区块链技术可以应用在身份确认、可控匿名、数据追溯,提供公共账本系统和信用管理数据库系统。大数据及数据存储技术为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实现信用数据化,体现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度量衡的独有价值。超级计算及云计算技术为数字人民币发行流通及多场景应用提供大规模计算和算法工具支持。
技术路径看,数字人民币能在全球传统银行体系以外的网络流转,形成跨国运行的数字人民币交易流通网络,突破线下各国司法行政边界,以及欠发达地区银行服务匮乏的障碍,实现更广泛更合规的全球“脱媒流转”,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路径。
02数字人民币助推人民币国际化路线图
▲发达国家央行对数字货币兴趣偏低,主要原因是其认为风险和收益不对等,以及技术风险和监管考量。尤其是在美元霸权现实下,美元集稳定性、低通货膨胀率、全球普遍接受和可互换性于一体。到2018年底,非美国银行的美元负债达到13万亿美元之巨,同期美元广义货币总量14万亿,显示美元在美国境内外规模相当。因而数字美元的价值短期看动力不大,但是来自互联网巨头Facebook的稳定币Libra面世后即遭欧美多国政府的反弹,就是越过传统金融体系的数字货币具备了挑战美元霸权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数字美元尚未面世的空窗期,越来越多的人或机构使用某种数字货币,这一数字货币将获得更多使用场景、更好市场流动性以及渗透深度,尤其是在数字化的今天。
去美元霸权化的突破点在于货币数字化。货币收付的清算从现金清算转化为记账清算,而数字货币使货币的本质演进成信用债权记账符号。
▲传统人民币国际化路径为跨境贸易结算-投资货币-储备货币“三步走”战略:一是发展更多人民币跨境贸易储蓄账户;二是推广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三是推广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开放中国金融市场,并建立离岸人民币市场;四是中国人民银行与其他央行签订双边互换协议;五是推动人民币成为他国储备货币。但是以上五个措施只能由政府和大型机构单向推动。
▲数字人民币则技术上可以实现交易双方账户不必等待当地金融机构的支持,跨境交易也不必取得两家跨境银行的支持。甚至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不受任何限制地被地球上的任何人使用,并且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无限制地转移,交易成本很低。这样的全球支付网络将对各国的双边贸易产生影响,并最终在全球范围内提高资本效率。海外用户可以把数字人民币作为投资资产、跨境购买中国商品的结算货币、接受中国消费者出境shopping的结算货币,则数字人民币在境内外形成真实贸易和投资的良性循环。
作者刘洋研究员,消费金融学派发起人,消费新时代与金融科技、产业金融研究专家,广义消费金融、消费新时代、消费区块链等理论提出者,2017十大新金融畅销书作者,畅销书新经济新金融三部曲,《实战理财:让你的财富滚起来》《股民随身宝》《2016浙非产能合作发展报告》等10多部财经畅销书作者,20多家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政府机构、新闻媒体聘任的专家顾问、研究员、兼职教授、研究院院长。中国区块链与产业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数字经济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近年来承担各类研究咨询智库项目200多项,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00多篇,自媒体发发表原创文章400多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财经、中华工商时报、经济等几百家媒体转载、采访和报道其学术观点,培训、演讲500多场,学员百万人次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