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经济学:随着西方经济实践深入,现代货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如何?——在西方经济学界,现代货币主义是影响巨大的西方经济学流派,货币政策是非常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说,货币理论的产生与商品经济密切相关。
现代货币理论特别是货币数量论更加注重数学分析。主要成果有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现金余额方程式”和凯恩斯的货币数量论;作为其反对者,在对早期货币面纱论和货币机械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提出了“货币中性”观点,并在哈耶克那里发展为比较完整的货币中性理论。
此后,理性预期学派也坚持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唯一能改变的只是名义变量,而对就业量、实际产出或实际收入等实际变量不发生影响。这是理性预期学派关于政策无效性的理论前提。进而该学派认为,政府刺激需求的通货膨胀政策即使在短期内也不会影响产量等实际变量而只能影响物价水平,所以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
美国政府合作伙伴Mitre正在招聘一名Web3经济学家:金色财经报道,美国政府合作伙伴Mitre在LinkedIn上发布了一则Web3经济学家的招聘广告,该帖子称,Mitre正在寻找具有加密货币和NFT等数字资产经验的人选,旨在分析和评估Web3生态系统。
据悉,Mitre运营着联邦政府资助的研发中心,致力于解决“国家在国防、网络安全、医疗保健、国土安全、司法和交通方面面临的挑战”。这位新经济学家将在Mitre的成本与业务分析部门工作。(TheBlock)[2023/2/13 12:02:54]
随着经济实践的进一步深入,货币理论特别是货币数量论更加注重数学分析,逐渐演变为现代货币理论,研究成果以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英国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现金余额方程式”和凯恩斯的货币数量论为主要代表。作为其反对者,在对早期货币面纱论和货币机械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提出了“货币中性”观点,后来哈耶克对威克塞尔的观点加以发展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货币中性理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比特币尚未发挥任何有意义的经济作用:5月24日消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表示,比特币面临着与黄金同样的问题,即人们认为比特币是货币,但它并没有被当作货币来使用。这位经济学家继续暗示,政府可能会比以往对黄金的打击更严厉地打击加密货币,而比特币及其相关产品尚未成功发挥任何有意义的经济作用。*(The Daily Hodl)[2021/5/24 22:36:27]
货币数量论的发展
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货币购买力》中提出了“现金交易方程式”。即现金量,并用现金交易量来解释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进而抛开存款通货来考察物价水平的决定。他认为,物价水平最终把直接影响物价变化的各个因素用一个数学方程式归纳在一起。考虑到存款通货在一定条件下也影响物价,费雪又将存款引入上式。如果以M'表示存款通货总额;用V'表示存款通货的平均流通速度,则上式转变为P=(MV+M'V')/T。
声音 | 经济学家:比特币挖矿业务目前的盈亏平衡点在3550美元左右:4月21日,经济学家Alex Krüger发推称,比特币挖矿业务目前的盈亏平衡点在3550美元左右。对此,加密货币分析师Joseph Young评论道:“比特币挖矿再次轻松盈利,可以说是在16个月漫长的残酷修正过程中前进了一小步。”[2019/4/21]
在这一公式中,V,T,V'均为常数,它们对物价的影响甚微,货币数量的变动对它们也无“显著影响。而存款通货总额M'虽变化剧烈,但由于货币数量M与存款通货M'间必然经常保持一定的比率,因此,新公式并不破坏货币与物价的基本数量关系。庇古的现金余额方程式庇古的“剑桥方程式”是在其导师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基础上演变来的,所以首先对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加以介绍。
在《货币、信用与商业》中,马歇尔对货币数量论的基本结论是:不论社会状况如何,人们以通货形态保存的资产数量是一定的。假定其他情况不变,在通货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便存在着一种直接的关系,若通货数量增加10%,物价水平就上升10%。人们如果以通货形态保持资产的比例减少,通货的总价值就将降低,而物价水平就将提高。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不仅考虑到货币供给的影响,也看到了货币需求的影响。
声音 | 经济学家李铁:将区块链等技术融入城市是实现智慧化的过程?:据中国网消息,昨日在2018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讨会上,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在会上表示,智慧城市需要整合,将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全部要素融入城市,是实现城市基础智慧化的过程。只有更多向社会和公众开展服务,才能及时地发现问题,产生竞争,推动技术变革。[2018/10/14]
马歇尔接受洛克和约翰·穆勒的观点,认为货币的价值也同其他商品一样,由自身的供给与需求来决定。货币供给为当时流通中存在的货币量,货币需求则为个人对货币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并不是洛克所说的无穷大,而是受收入限制与持币机会成本约束的有限量。这种需求也就是人们以通货形式保持的实物价值量。货币价值=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以通货形式保持的实物价值量/货币数量。
上式中,以通货保持的实物价值量称为“真实余额”或“实物余额”,按这个实物余额所保持的相应通货数量称为“现金余额”,马歇尔的货币数量论也因此被称为“余额型货币数量论”。阿瑟·庇古延续马歇尔的分析,用数学方程式表述现金余额理论,提出了著名的“现金余额方程式”:M=KPY。剑桥方程又可改写为:M/P=KY。
知名经济学家:加密货币不是货币:知名经济学家努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 Roubini)表示,所有关于分散化的言论都只不过是胡说八道。他认为加密货币不是货币,因为它们不是货币储备。而且他们对付款毫无价值,因为比特币和以太坊的区块链技术无法处理与Visa几乎相同的交易量。[2018/5/3]
因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实质上取决于该货币量所能支配的实物资产,所以可用M除以P来表示人们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这样,剑桥方程式也就是一个实际货币需求函数方程。在庇古的分析中,Y和K被假定为相对稳定,结果仍然是: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变动。因此,现金余额方程式与现金交易方程式虽然形式上各异,但实质上相同。
凯恩斯的货币数量论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以流动偏好为基础,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方程式。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方程式突出了利息率的作用,首次提到了货币投机需求对货币需求量的影响,发展了庇古的货币数量论,该方程式对弗里德曼的现代货币数量论具有启示意义。
货币中性论
最早提出货币中性论的是瑞典经济学家威克塞尔。他是在对货币面纱论和货币机械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货币中性观点的。威克塞尔认为,上述两个理论关于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的认识是错误的。货币并不仅仅是覆盖在经济上的一层面纱,它的存在对经济具有某种作用。正是因为货币对经济运行发挥了这种作用,才使经济常常发生变动,失去均衡。威克塞尔将利息率分为自然利息率和货币利息率。
他认为,货币利息率是指借贷资本的市场利息率;自然利息率是指在假定没有货币参加的实物经济中,借贷资本的供求相一致时的利息率,大体相当于实物资本的边际生产力或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当货币利息率高于自然利息率时,则出现物价水平累积性下降的经济紧缩过程。这也就是说,货币均衡的前提条件是必须保持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等。威克塞尔的理论后来由米塞斯介绍到奥地利。
哈耶克对该理论加以发展并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货币中性理论。在《物价与生产》一书中,哈耶克接受威克塞尔的观点。至于一般物价水平变动与否,则与经济是否均衡、货币是否中立无关。在哈耶克看来,决定生产规模和结构的正是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因此,要使货币保持中立,经济达到平衡,就必须使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并因而使商品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如果变动货币数量导致了货币非中立则是有害的,故而应该抛弃。
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理论与政策
以卢卡斯为代表的理性预期学派也认为货币是中性的。由于社会公众有合理预期,并能采取预防性对策,因此,货币数量的变动唯一能改变的只是名义变量,而对就业量、实际产出或实际收入等实际变量不发生影响。只有当货币数量出乎社会公众的意料突然改变时,它才能对经济变量产生暂时的影响。但社会公众会很快调整其预期并改变对策,因而使货币对实质变量的暂时影响消失。所以,总体看来,货币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是典型的中性的。由于这种中性,才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失去实际作用,这是理性预期学派关于政策无效性的理论前提。
理性预期理论引起人们关注的原因之一是它的政策含义。也正是因为它不能影响实际变量,所以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不会有什么实际效果。
他们甚至认为,在政府的通货膨胀政策宣布和实施之前,理性的经济人就可以正确地预期到它将出台,这就更会加剧这种政策的无效性。因此,按照理性预期理论,政府试图用频繁变动的通货膨胀政策来愚弄人民是不明智的。
结语
西方早期的货币理论注重于以文字和简单的数学公式阐明货币的本质和价值。现代货币理论则注重于运用复杂的数学工具,使结论更为精确。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发生以来,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不仅注重数学工具或理性预期理念的运用,而且注重提出相应的政策主张。所以,总体看来,货币对经济产出的作用是典型的中性的。由于这种中性,才使得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失去实际作用,这是理性预期学派关于政策无效性的理论前提。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