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紧邻北京国贸CBD的远洋集团总部——远洋国际中心A座,看起来一切如常。颇具时代感的外立墙,高达130米的超高楼,引得行人驻足仰望。但在集团内部,一场突如其来的调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7月初以来,有市场传言,中国人寿和大家人寿保险公司向远洋集团派出工作组,并已聘请中金公司进行尽职调查。这个消息迅速惊到了债券市场,投资人纷纷抛售,远洋集团多支债券价格大跌。
几天后的7月6日,远洋集团迅速发布一份报告称,6月以来,股东中国人寿和大家保险针对远洋集团成立联合工作组,并聘请了中金公司作为财务顾问,目的是“更全面地掌握远洋集团的经营情况”。
但在实际调查动作上,中金或许要比公告所称的力度更大。一位参与到远洋集团债券交易的从业人员透露,其实从6月初,中金就派了十人以上的大团队入驻,对远洋资产进行全方面评估。
然而,搅动远洋命运的,不仅是工作组的派驻。一直以来,中国人寿、大家保险分别位列远洋集团第一大、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29.59%、29.58%,它们均止步于30%的要约收购红线,安稳地扮演着财务投资者角色,并不深度介入企业管理。
▲
而在以董事局主席李明为首的管理层主导下,远洋地产销售规模长期在Top20之列。自2016年更名为“远洋集团”后,李明又启动了一个庞大的多元化版图,业务涉及地产、养老、物业、金融、建筑等。
警惕推特上虚假的CyberKongz空投宣传:金色财经报道,据CertiK官方推特发布消息称,警惕推特上虚假的CyberKongz空投宣传。请用户切勿与相关链接互动,该网站会连接到一个已知的网络钓鱼地址。[2023/7/13 10:52:32]
但现在,伴随着一场董事会改组,两大股东加强了自己在远洋管理层的力量。6月25日,中国人寿、大家保险委派的4名董事加入,让远洋集团的未来走向有了更多变数。而这个不同寻常的信号,似乎在昭示着这家混合所有制企业,将迎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董事局原有平衡被打破
董事局的构成,一直是各方势力此消彼长的直观体现。而这在“中国人寿、大家保险、远洋管理层”三足鼎立的远洋集团,情况尤甚。
李明在各大股东势力中,苦心搭建了一套两大股东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均势结构:董事局中的执行董事以远洋的管理层为主,而非执行董事则由两个大股东委派。
但现在,伴随着远洋的债务预警、评级机构下调等信号,此前的均势正在被打破。曾经平稳的权力天平,开始出现了倾斜。
2023年6月底,远洋董事会进行一次重组。随着原有4位非执行董事的离职调整,新补增柴娟为执行董事,张忠党、于志强、孙劲锋为非执行董事。
其中,柴娟、张忠党、于志强由中国人寿提名,孙劲峰由大家保险提名。而这背后的深意,让远洋集团的管理人员难以忽视。这是因为,向来不深度介入业务的中国人寿,罕见地派出了一名执行董事。
和非执行董事并不介入企业经营不同,执行董事的职能则直抵管理核心。
柴娟在执行董事之外,还担任着远洋集团副总裁的职能,直接分管远洋内部的风控和融资。她的另一重身份,也同样耐人寻味。担任远洋执董之前,柴娟曾在中国人寿深圳区域担任审计中心纪委书记一职。
zkSync Era主网Alpha现已向所有用户开放:3月24日消息,zkSync Era发文称,主网Alpha现已向所有用户开放,已经花费了380万美元来确保zkSync Era的安全,用户现在可以使用跨链桥转移资金体验zkSync Era生态Dapp。[2023/3/24 13:24:51]
管理层变动将会给处在风口浪尖的远洋集团,带来什么样的改变?这成为远洋集团内部的关注焦点。
曾在国有保险公司从事过审计工作的陈飞告诉「市界」,“审计带有公司内控和监督的职能,从大股东成立工作组,又派出审计背景的执董这一连串动作看,很大可能是要查一查公司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
而在远洋集团内部,许多人开始对中国人寿大股东有了更多感知,“目前大股东的主要动作是等第三方清点评估资产的结果,然后再考虑是不是值得他们继续投入资金。”一位远洋内部员工透露。
在上述员工看来,大股东介入远洋的深度,取决于资产质量的好坏,“如果资金缺口太大,他们也不会继续花巨资去填这些窟窿。”而最终的调查结果,决定了大股东将会留给远洋一个怎样的审判。
两大股东大动干戈搞调查时,另一边的职业经理团队,则显得有些沉默。曾多次参与远洋重大改制的李明,如今也不再拥有以往的强势地位。除了名字出现在财报董事会主席的签名处外,李明甚少再对外发声露面。
而在过往多年,李明一直在股权结构稳定和管理层话语权之间寻求平衡,通过董事会席位、以及公司规章制度等,稳稳妥妥的坐了十几年的董事长宝座。
可以说,这已经是多少职业经理人梦寐以求的职业高度了——打工打成主人翁。但34岁加入中远地产担任总经理的李明,很快就办到了。
Bitpanda获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颁发的许可证:金色财经报道,奥地利加密货币交易所Bitpanda获得来自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BaFin)颁发的许可证,允许为德国居民提供加密货币托管以及加密资产的自营交易。(CoinDesk)[2022/11/22 7:56:50]
▲
这期间,远洋集团几经风风雨雨,不仅于2009年遭到中国人寿的强势入股,此后又经受了南丰集团、安邦保险、大家保险等险资二股东带来的股权考验。
但股东们换了一波又一波,李明夹在两大股东之间,不仅保持住了董事长之位,还能牢牢把控管理权。只不过,在如今高达百亿的债务缺口下,李明的这种优势地位很难再有了。
“因为现在站在李明的角度,他也无力独自去解决债务赔付这些问题了。”上述员工说道,按照60岁的退休年龄,李明今年也该到了退休的时间点。
如今,远洋集团能否顺利渡过难关,不再是李明个人力挽狂澜的问题。在市场人士看来,真正解决危机的核心,依旧有赖于大股东——中国人寿的支持。
靠“卖卖卖”苦撑
两家险资大股东,不仅是远洋的“门面”,更是远洋敢于迈大步子搞发展的“定海神针”。对于这个核心问题,当家人李明想得很清楚。
远洋的“江湖”地位,与中国人寿的背书有着莫大关系。比如说,相比于单一的民营房企,远洋集团的融资利率明显偏低、信用更强。
财大气粗的险资股东,最差的不是钱,而是投资渠道。帮大股东解决资产荒难题,努力拿到更多钱和资源,成了远洋管理层不遗余力的目标。
在和远洋“联姻”不久后,中国人寿高调宣布,计划进入实体经济领域,特别是进军不动产领域、房地产等。
而远洋也恰如其时的推出战略,在保险业务、不动产投资、物业服务、养老等多个领域,和中国人寿达成业务协同。
美SEC诉Ripple案进展:SEC要求法院撤销XRP持有者法庭之友的身份:7月20日消息,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于7月19日要求法院撤销授予XRP持有者的法庭之友身份。SEC表示,这些人提出的案情摘要只是重复了被告的努力。此外,SEC还指出,道伯特动议(一种旨在排除专家作证的动议)不是决定性动议。
早在2021年3月,在律师John Deaton的带领下,一群XRP持有者提交了一项动议,希望干预此案。虽然他们试图介入此案的努力在去年10月被法院驳回,但他们确实设法获得了法庭之友身份。 这使得XRP持有者可以提交法庭之友的陈述书。 今年5月,Deaton要求法院就SEC专家Patrick B. Doody的意见提交一份法庭之友陈述书。此前7月13日消息,法官拒绝SEC将Hinman演讲文件保密的动议。(U.today)[2022/7/20 2:25:37]
譬如,双方共同开发和打造了北京中国人寿金融中心。2018年3月,中国人寿携手远洋集团创建了远洋“椿萱茂”等养老地产项目。
大力投资不动产、进击养老产业等举动,正契合了中国人寿管理层的战略意志。曾在保险公司从事财务工作的陈飞对「市界」说道,保险公司旗下子公司能不能拿到钱的关键,在于是否和集团战略相匹配。
“在保险公司体系内,如果说去子公司想做些项目换取更多资源,只能往保险公司总部的战略上靠,这样才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但如果没有业务上的协同,即使是集团百分之百全资的子公司都不行。”陈飞说道。
远洋和大股东之间的合作和默契,一直延续了很多年。远洋管理层保持独立的同时,也在大股东的信用增持下,享受到融资便利。而中国人寿也在险资和不动产之间搭起了一座黄金桥梁。
“远洋能够拥有保险背景的投资者是件好事,公司架构经过多年积累后,股东结构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不大。”李明说道。
美国政府工作人员需申报价值超1000美元NFT资产:金色财经消息,根据政府道德操守办公室的一项新的法律咨询,拥有国家信托基金的美国行政部门雇员必须披露应报告价值超过 1000 美元或已产生超过200美元投资收入的NFT资产。该办公室负责监督白宫和130多个政府机构中的行政部门雇员。在今年年初NFT市场达到顶峰后,为提交公开财务披露的雇员提供了咨询。
新的咨询侧重于以 \"虚拟艺术品、音乐、视频文件、交易卡、数字房地产或虚拟世界中的物品 \"形式出现的NFT和零售NFT。(Theblock)[2022/7/19 2:21:53]
然而,这对“热门CP”没有被资本市场一路看好。随着远洋集团经营遇困,中国人寿给予远洋的支持力度,究竟有多大?开始被打上一个问号。
2021年7月,李明终于决定不再小心翼翼,远洋集团以40亿拿下了红星地产70%股权。但李明的高兴劲头并没有持续太久,收购不到半年后,远洋集团遭遇现金流危机。
被“三道红线”政策闪到腰的远洋,马上就开始了资产的“断舍离”。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大股东中国人寿,多次出现在远洋的资产转让名单。
因此,去年面临债务兑付危机时,远洋集团并没有实质性违约。时至如今,其依旧保持债务零违约的记录,多亏有大股东中国人寿的火线救援。
2022年,远洋通过将资产转让给中国人寿,拿到近百亿的现金流。而这一年,远洋集团完成了所有到期有息债务的兑付,以及信用类融资净还款189亿元,包括120亿元供应链ABS的兑付。
但与此同时,转让资产的做法也引来市场人士的争议。在不少债券市场人士看来,中国人寿虽说有了支援动作,但靠资产接盘的方式只是“扬汤止沸”,能解近虑,但不能消远忧。
▲
从事地产债交易的债券人士对「市界」表示,在当前市场情况下,远洋这种靠卖资产来兑付债务的行为,并不能完全撑得住信用,关键还需要有融资进来。
而作为大股东,中国人寿与远洋集团也曾于2021年12月16日签署《金融产品交易框架协议》,其承诺将于2022年至2024年的三年间,每年认购远洋集团的金融产品金额上限不超过50亿元或等值外币。
但从中国人寿历年财报来看,作为大股东的中国人寿,并不像实际宣称的支持力度那么高。
在2022年中国人寿财报中,其认购远洋集团作为发行人、融资主体或担保人的金融产品的金额为美元4000万元及4.87亿元,合计不超8亿元,和对外宣称的50亿元有较大差距。
与此同时,2019年-2022年间,中国人寿从远洋集团收取的企业债利息分别为2700万、2600万、1700万元、700万元,同样显示出了其对于远洋集团资金投入的减少趋势。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如果大股东能更多买入远洋发行的债券,给资本市场释放的信心,要远比买一栋楼释放的信号强得多。”何凯说道。
大股东会拉远洋一把么?
站在当下,家大业大的中国人寿,究竟会如何考量远洋集团的当前债务情况?且不论管理层的态度,至少从中国人寿投资者的表态来看,许多人已经不再有耐心了。
在上证e互动平台的官网,一位投资者曾向中国人寿管理层发出了连环拷问:贵公司于2009年入主远洋集团,前后耗资百亿,至今亏损过半,如何看待这巨大的投资收益差?
不仅如此,这名投资者还不忘拿同行举例:2015年平安人寿63亿投资碧桂园,至今获利3倍;2015年新华人寿43亿投资中国金茂,至今获利1倍。同为险资投资房地产股,中国人寿却亏损过半。
其实,不光投资者很不满,中国人寿的管理层也难言满意。在中国人寿今年业绩会上,一向不参与远洋业务管理的中国人寿管理层,罕见对远洋经营情况发出了警示。
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表示,“高度关注远洋集团的经营情况,将持续通过市场化的公司治理手段,进一步推动远洋加强战略制定、运营管理和风险管控,协助其稳健经营。”
然而,给市场人士的“定心丸”虽说是递上了,但在财务报表上,中国人寿对这笔投资的收益已经提前做好了最坏准备。连续两年时间里,其对远洋集团累计提减值了近60亿元。
其中,基于2022年末远洋集团股价1.09港元/股,中国人寿就计提减值26.45亿元,而2021年则已经计提减值了32.17亿元。
为了降低投资者的亏损担忧,刘晖又进一步表示,“远洋集团是中国人寿的联营企业,对远洋集团做了计提减值后,账面价值占中国人寿的总资产比例低于0.05%,不会对公司产生持续影响。”
这些并不明确的表述,引发了市场对于中国人寿和远洋集团的种种猜想和担忧。对于万亿巨无霸的中国人寿而言,选择和远洋集团切割离场,并不会对自身带来过多影响。
但于远洋集团而言,它在地产行业的生存能维系多久,关键要看大股东愿不愿意出面解决。2023年,远洋集团还有130亿元的大额资本市场债务到期,包括计划于2023年年内偿付的银团贷款和双边贷款。
“作为股东肯定也要掂量掂量,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是,远洋自己能承担一部分,而大股东能以10个亿的资金,撬动100亿的效果,中国人寿对上对下都好交代。但如果一下子要投入上百亿的资金,即使是保险公司,还是不敢下决心的。”某券商投行业务部门的何凯说道。
就中国人寿而言,受远洋集团计提拖累,其已经遭遇了不少投资者“冷眼”。而作为投资标的的一面,当前业绩不断亏损的地产公司,也很难再让险资对投资收益有高期待。在保险行业也面临转型探索的艰难挑战时,险资比谁都更会识别风险。
纵观各大保险公司,在过去的2022年,已经有不少险资持续撤离地产股,其中包括泰康人寿强制清仓阳光城、前海人寿减持华侨城A、平安人寿减持旭辉等。
当前,远洋的自救行动仍在进行中。2023年5月29日,远洋集团再次将北京远洋未来广场的各项权益,转让给居然之家,到手资金3.49亿元。而远洋将获利3.16亿元,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但是,与高达百亿的债务相比,这些总归是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了。6月底,穆迪将远洋集团公司家族评级下调至“Caa1”,展望为负面;惠誉下调远洋集团的长期外币发行人评级至“CCC+”。
而市场对远洋的信心,也迅速反映在二级市场的债券价格中。在7月17日上午最新的成交价格上,多支远洋债券净价出现下跌,跌幅在2%-15%区间。其中,“15远洋03”债券净价已跌至20.5元,跌幅为8.88%。而跌得最猛的债券为“18远洋01”,目前债券净价为37.5元,跌幅达13.77%。
不过,未来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人寿是否会以实际行动拉远洋一把,对远洋集团的业务投出信任一票,将随着8月2日债券兑付期的到来,显露出来。
8月2日,远洋集团最近一只即将到期的公司债券“18远洋01”,即将面临兑付日。这只债券规模为20亿元,于2018年7月27日发行。7月17日,“18远洋01”债券价格一度跌至37.5元,而其最初的发行价为100元。
好不容易撑到房企生存“决赛圈”的远洋,会是那个被偏爱的“幸运儿”么?
作者|李逗编辑|孙春芳
运营|刘珊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