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司法机关出台了两个与区块链、数字货币有所关联的司法解释,分别是6月16日出台的《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和6月22日出台的三机关《关于办理电信网络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这两份文件看似“平平无奇”,区块链、数字货币也不是其内容的主角,但其可能将对涉币犯罪的司法实践产生深远影响。一言蔽之,在两份司法解释出台后,刑事办案机关对涉区块链、涉数字货币犯罪的打击有了比过去更明确的“实体法+程序法”依据,两条腿走路,进而可对涉币犯罪发起更高效和准确的打击。以下试结合该两份文件,对近期数字货币相关法律文件作出分析与梳理。
一、数字货币法律文件的过去
一直以来,虽然我们不乏在官方政策性文件中看到“区块链”、“数字货币”等字眼,但是在效力层级较高的法律性文件,特别是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中,我们鲜少看到官方“指名道姓”地要对区块链、数字货币加以规范。2010年的《关于办理网络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是最早出现“虚拟货币”字眼的法律文件之一,但彼时的虚拟货币显然与此时不同,当年的“虚拟货币”只被认为是辅助网络的游戏币而已。
报告:中国在推出央行数字货币方面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近日,穆迪投资者在一份报告中表示,中国在推出央行数字货币(CBDC)方面已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这得益于消费者广泛采用电子支付、近乎“无现金”的社会环境以及广泛的移动覆盖。穆迪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李秀军表示,数字人民币(e-CNY)的广泛采用将提高银行的数据收集能力、扩大用户基础,从而有助于增强其在电子支付系统中的作用,此外银行也可从公共支付基础设施的使用中获益。报告称,虽然其他国家也在着手研发数字货币,但中国有许多独一无二的特点,促使其成为首批创建和测试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之一。数据显示,中国在数字和移动钱包使用方面领先全球,2020年占电子商务支付的72%,而美国和欧洲的份额分别仅为30%和26%。当前中国几乎已步入无现金社会,而且网络基建完善、移动覆盖广泛,这些优势都成为数字人民币在中国应用的推动因素。(财联社)[2021/8/22 22:29:08]
因此,长期以来办案机关只能套用传统犯罪的相关法律文件、法律观点对涉区块链、数字货币犯罪作出解释和判断。尽管币圈人对《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和《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这两份文件耳熟能详,但其归根结底只是部门规章,一直以来对其就有着效力层级不足、不能充分指导司法实践的诟病。可以说,数字货币相关民事、刑事判决之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认定不一的情况,与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对数字货币的规范缺位有着直接关系。
欧洲央行警告:不引入央行数字货币恐带来失控风险:欧洲央行在周三发布的报告中表示,在没有自己的数字货币的地区,其消费者和企业最终可能将依赖少数占主导地位的支付服务提供商,包括外国科技巨头。欧洲央行还警告称,决定不引入央行数字货币的国家金融体系和货币自主权可能面临威胁。这还可能影响这些国家的央行履行其职责并作为最终贷款人的能力。(金十)[2021/6/2 23:05:50]
二、数字货币法律文件的现在
自2020年底以来,权威的法律文件开始不再对“区块链”、“数字货币”讳莫如深。区块链、数字货币开始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在效力层级较高的法律文件上亮相。这种亮相的趋势可以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层面:在实体法层面,一些数字货币相关行为逐步被明确涉嫌行政违法或刑事犯罪;在程序法层面,法院承认以区块链形式存在的证据的证据能力,甚至在证明力上推定其“上链后未经篡改”。具体而言: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北京将持续推进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劲松:北京将持续推进建设法定数字货币试验区和数字金融体系,将探索制定跨境数据流动和交易规则,支持金融机构和大型科技企业设立金融科技公司,设立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等。(新华财经)[2020/11/27 22:18:28]
实体法层面
2020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法》率先在第22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作、发售代币票券和数字代币,以代替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如飒姐团队过去的分析,该条文若在终稿中保留并最终生效后,挖矿作为一种制作数字代币的行为将被明确为是行政违法,相关平台可能被认定为是非法经营。
2021年1月26日,《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公布,并在第19条明确以虚拟货币名义吸收资金的可以构成非法集资行为。尽管此时距离17年《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的出台已有近三年半的时间。
法国金融市场管理局提醒公众警惕未经授权的数字货币公司:据financemagnates消息,法国金融市场管理局(AMF)近期提醒公众要警惕未经授权的数字货币公司,且在其“非法向国内民众提供投资服务的公司”名单中添加了数个网站。同时AMF还要求相关经纪公司在提供数字货币相关产品之前需向监管机构寻求许可。[2018/6/19]
2021年6月17日,最高法、最高检、部联合发布《关于办理电信网络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第10条明确,虚拟货币经销商在机关调查案件过程中,被明确告知其交易对象涉嫌电信网络犯罪,仍与其继续交易,可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追究刑事责任。第11条明确,明知是电信网络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以明显异于市场的价格,通过虚拟货币转换财物予以转账、套现、取现,可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追究刑事责任。但有证据证明确实不知道的除外。
数字货币早班车7:00:根据Bitfinex、HuobiPro交易平台数据显示:
BTC全球均价95,574.64元,24小时涨幅0.77%,24小时成交量5.80万;
BCH全球均价19,165.67元,24小时涨幅10.00%;24小时成交量1.46万;
ETH全球均价8,055.48元,24小时跌幅8.41%;24小时成交量38.44万;
ETC全球均价238.71元,24小时跌幅5.21%;24小时成交量152.11万;
LTC全球均价1,595.64元,24小时跌幅1.68%;24小时成交量28.38万。[2018/1/11]
应当说,本次司法解释对数字货币相关犯罪行为的打击还不是特别严厉的。第一,本次司法解释是以打击电信网络犯罪为主线,数字货币相关行为只是作为帮助行为而被打击,即对于帮助电信网络行为的,明确可以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对于帮助犯罪所得行为的,明确可以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第二,对相关犯罪的处置有一些门槛,如以帮信罪论处的,设置了机关明确告知的前置行为;以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论处的,则设置了转换套现数字货币“明显异于市场价格”的条件。第三,总体明确打击的数字货币相关行为数量较少,且是之前就一直有打击的数字货币帮信类犯罪和类犯罪,飒姐团队此前也多次就相关罪名进行过分析。
程序法层面
2021年06月16日,《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出台,其在第16条到第19条对区块链存证的司法认定问题作出专门规定。特别是第16条规定:当事人作为证据提交的电子数据系通过区块链技术存储,并经技术核验一致的,人民法院可以认定该电子数据上链后未经篡改,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其实,早在2018年,最高法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互联网法院审理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就在第11条规定,当事人提交的电子数据,通过电子签名、可信时间戳、哈希值校验、区块链等证据收集、固定和防篡改的技术手段或者通过电子取证存证平台认证,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互联网法院应当确认。
两种规定不同的地方在于,第一,法院的范围被扩充了,不再仅限于互联网法院,而是推广到所有法院。第二,正式确立了区块链形式的证据在证据真实性上的推定规则。在2018年的规定下,即使当事人或办案机关提出电子数据是以区块链形式收集、固定的,仍要承担对证据真实性的证明责任,实践中法院要认可区块链证据的真实性,也不免要经过一番论证。而在2021年的新规定下,法院可以直接推定电子证据上链后未经篡改,反过来要由对方当事人提出相反证据予以推翻。
更进一步地说,在很多涉区块链纠纷、涉区块链犯罪中,要用以定案的电子数据本身就是在链上产生的,例如智能犯罪合约,例如币以及币的流转,对于该部分证据,该条款也一并推定了其真实性,且这类证据事实上没有一个所谓的“上链”过程,因此要找到相反证据予以推翻非常困难。
在中国证据法的语境下,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往往拆分为对证据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的判断。如此,该条文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将区块链证据作为电子数据的一种形式,承认其合法性;对区块链证据在链上的真实性予以推定;至于剩下的关联性要件,则要到个案中具体判断。
三、写在最后:数字货币法律文件的未来?
2021年应当是区块链、数字货币广泛亮相于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等层级较高法律文件的元年。实践中司法机关对涉区块链、涉数字货币证据、纠纷、犯罪判定不一的情况或将逐步成为历史。同时,具体法律文件、法律条款的陆续出台还体现了司法机关打击相关犯罪的决心。区块链行业从业者应当未雨绸缪,注重对自身刑事风险、合规体系的分析,必要时向专业律师团队寻求帮助。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