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什么是开放艺术?》
开放艺术是一种依托密码学、分布式账本、分布式存储等技术,以创作、流通、收藏等领域的开放为特点的数字艺术。
相较于传统的实体艺术品,开放艺术具有产权明确、可溯源与流通性强的优势。此外,通过引入更具开放性的价值发现机制和交互功能,开放艺术拥有更多的潜在藏家与更为丰富的收藏体验。
我们将从创作、市场、收藏三个方面浅述对开放艺术的思考。
一种大胆的设想:超越艺术史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范式,开放艺术其最基本的理念之一,就是要以打破艺术史式的发展眼光来思考艺术作品。
艺术史所采取的分析思路,是以一种基于时间先后关系的发展视角去审视艺术品。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分析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弊端——让艺术品被矮化为了时代的标本和参考。它为某些缺乏生命力的所谓「艺术品」找到了被推崇的合理性,阻止公众以自己的感受去评价艺术品。
马斯克回应Kraken CEO:基于什么数据评论比特币能源需求:此前消息,加密货币交易所Kraken联合创始人兼CEO Jesse Powell表示比特币比批评者(马斯克)所说的更加环保,马斯克应该做更多的研究(再作出评论),马斯克对此刚刚在推特回应称:“基于什么数据呢?”[2021/6/17 23:45:17]
而在开放艺术中,所有无关于作品本身的预设立场被通通摒弃。传统不意味着陈旧,而现代也不代表着先进,任何风格都被「静置」为表现的手段。一切为内容服务,为表达服务。
同样地,为了服务于表达,开放艺术的呈现形式自由而多样:它可以是绘画、音乐、视频,也可以是文档,甚至是种种形式的结合。一切能被数字化的表现手段,都可以囊括在开放艺术之内。而在题材上,开放艺术也将呈现出高度的多样性与包容性,它不仅可以是安放在富人豪宅中的电子画像,也可以是一段脍炙人口的视频、一部爆款网文、一幅同人作品……
现场 | 区块大陆创始人杨扬:Libra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叫区块链:金色财经现场报道,2019年第一财经金融科技峰会12月1日在北京举行。区块大陆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杨扬在“区块链与数字货币”高峰对话环节表示,Libra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叫区块链,几大互联网巨头和独角兽公司的联盟非常少见。区别于以太坊、比特币的获客生态建设模式,Facebook是一家真正的互联网区块链公司,它拿手上28亿用户来换场景,这是从来没有人干过的事情。但它们为什么会有互信基础,因为大家的利益都被写在区块链上面。[2019/12/1]
创作者的开放
基于这一理念,艺术家的身份也获得解放。在开放艺术中,不预设学院派与大众派的分野,不区别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分歧。专业与业余,女性与男性,甚至是人与AI,一切的身份标签都被抹去。艺术家被「创作和表达」统合在一个场域之内,一切由作品本身说话。
声音 | 周鸿祎:没有什么系统是不能攻破的,区块链系统亦然:在《吴晓波频道十年二十人》第2018-07-04期中,奇虎360公司董事长作为嘉宾出席。对于区块链,周鸿祎也表达了其“质疑”,提出当区块链的系统不够安全时,会“打击整个行业的信心”。周鸿祎得出经验,没有不能攻破的系统,无论多完美的系统,只要它设计得足够复杂,便一定存在漏洞。“越复杂,漏洞越多。”[2018/7/6]
我们尤其要强调开放艺术对AI的接纳与包容。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AI已经「入侵」了艺术圈,AI协作的艺术创作也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争议。我们认为,这股潮流是不可避免的、无法阻止的。因此,与其不断放大它的消极面,不如阐释它的积极面。
AI可以实现一件作品跨风格体裁的转化,也可以基于对某一画家风格的「学习」而创作「伪作」……某种程度上,AI实现了抛开艺术史发展叙事的、针对时间的「纵向开放」,同时也更进一步打破了艺术创作风格界限与体裁藩篱,实现「横向开放」。对于AI创作,我们翘首以盼并乐见其成。
高西庆:为什么有人恐惧区块链?因为他们的权威没了: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高西庆在“瑞·达利欧(Ray Dalio)中国行”系列活动发表演讲称,政府、大的机构反对区块链“就是因为区块链改变了连接方式之后,使得习惯原来这个运作形式的这些人的权威没有了,他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些基本的东西没有了,这一点正是人类进步的最大的推动力。”[2018/2/26]
总而言之,对「什么是艺术」这一问题,开放艺术在创作理念上采取的是一种开放性回答。开放艺术不对作者和作品进行任何预设,只对其原创性做要求。在开放艺术运动中,创作者失去的只有枷锁,而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艺术品市场的开放
得益于区块链领域NFT技术的出现,开放艺术能够构建一个比传统艺术领域更为开放的交易市场。如果没有牢固的产权关系,一件电子艺术品的流通只能伴随着任意地复制与不可阻挡地贬值;而NFT的产权,则被由分布式账簿技术所产生的持续而机械性的共识牢固确认了。正基于此,每一件开放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才得以在技术上成立从而变得颠扑不破,进而为开放性市场奠定基础。
尽管技术解决了许多原本存在于交易过程中的问题,我们仍需要更为丰富的价格发现机制来与之配套。目前的「限量多版」、「分图层售卖」等模式是非常好的尝试,它们使一件作品同时为多人持有成为了可能,我们试图沿着这些思路继续。
上面提到的两种模式是对艺术品基于实体的有限分割,那么能否更进一步,对艺术品进行无限而抽象的分割呢?换言之,我们希望找到一系列更开放的价格发现机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开放艺术品的市场中来。
对此,我们构想了三种艺术品售卖原型:
添柴式
无损式
尺棰式
我们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具体阐述这三种机制的流程和原理,他们虽然各有特点,但都依赖对艺术品股权式的分割,其应用的场景仅限于作品上链后的第一次售卖,而在以此为基础的开放艺术品二级市场中,玩法只会更为多样与有趣。
藏家的开放
在实现创作与市场的开放后,收藏活动的开放性便有了物质前提。作品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市场中流通,使一件作品被多人同时持有变为可能。而基于我们设想的新的「初售」方式,藏家的门槛也得以大大降低。一个在传统艺术品市场中暂时不具有较强叫价能力,却对某件作品抱有极大热爱的人,仍能成为一件开放艺术品的藏家。
而在收藏活动中,我们需要找到更多藏家与作品交互的手段,发现更多的「非财产性权利」,以适应艺术品本身「财产性权利」的变迁。旧有的交互模式所依托的是作品具象的某一部分,而这种交互的前提在开放艺术中已不复存在了。换言之,发现新的与艺术品交互的手段,既是开放艺术本身的追求,也是新的市场与产权模式所提出的要求。
这种新的交互方式,一方面要带给藏家以作品的归属感,另一方面还需要具有差异性以与产权的差异相匹配,同时还不能破坏作品本身的整体性。
我们认为,基于作品可编程性而来的「电子题跋」与「电子印鉴」是一个很好的思路。题跋印鉴是中国文化圈所独有的藏家与藏品交互的方式。题跋是指藏家在原作留白处或另附一纸题写的品评与感悟,印鉴则是藏家艺术化的个人符号,它们都是对原作内容的扩展。
在我们的设想中,每一位藏家都拥有「电子题跋权」与「电子钤印权」,但这些题跋与印鉴的呈现则是根据藏家持有的股份比而具有差异的。
这些来自于藏家的题跋印鉴,将一如在中国传统中所表现的那样,为作品的溯源与传承提供可视化的呈现,同时也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以「二次创作」的形式暗合着开放艺术的主题。伴随着题跋功能,藏家也以藏品为核心凝结成一个一个的小社区——或者说,一件开放艺术品由于具有了题跋功能,它本身也就成为了一个社区。
进一步需要讨论的细节是:题跋的形式可以是哪些?来源不一数量繁多的「收藏痕迹」如何与原作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实现更有效的最终呈现?这些仍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