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观点 | 挖矿是不是DeFi发展的一段弯路?

来源:区块律动BlockBeats,作者:0x29

当DeFi出现了YFI这样的产品,故事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了。

没有团队分配、没有预挖、没有投资机构预留,YFI相当于在DeFi上做了一个「比特币」,讲了一场公平概念的故事。

YFI是一个名为yearn平台的治理代币,可以在若干个DeFi平台的流动池中获取,从上线到代币最高点,YFI价格上涨了超过40倍。

公平这个概念永远都能吸引人,但如果大家还记得Grin的话,就能回忆起来,从开局开始散户没有什么机会。YFI也一样,按照7月20日计算的数据,已经非常不适合小资金进场了,大概几千美金入场才划算。

从某种角度来看,DeFi出现YFI可能算是一个分水岭,可能也是这个赛道的火热顶峰。不是DeFi马上要结束了,如果用一条鱼做比喻,大概我们已经吃到了中段鱼身部分,已经不算肥美但依然有肉,鱼尾就在眼前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几乎没有中心化交易平台上线YFI。

我们可以用IE0作对比。去年IE0从三大所开始,交易平台融资鼎盛,最终结束的时候是所有交易平台都开始玩IE0,好项目缺乏、资金不集中、投资者不赚钱是IE0结束的原因。

观点:DeFi行业需要一款“杀手级应用”来实现主流采用:8月10日消息,Ripple Lab的DeFi市场负责人Boris Alergant在参加Blockchain Futurist Conference圆桌讨论时表示,消费者需要一款“杀手级应用”,才能将DeFi行业提升到吸引主流受众的水平。

与会者的普遍看法是,中心化金融机构最终将推动DeFi走向主流采用。Alergant表示,增长可能来自用户友好的CeFi应用程序,该应用程序提供DeFi服务渠道:“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你告诉你妈妈如何出去在Aave或ETH上质押,这是一个过程。她不知道如何使用MetaMask,但她想以某种方式产生该收益。她想交易,但不知道怎么做。所以我认为机构采用是其未来发展方向,而机构将使消费者的杀手级应用程序真正将加密货币和DeFi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Cointelegraph)[2022/8/10 12:15:17]

DeFi也是一样,以太坊的DeFi项目开始,市场热情达到鼎盛,当所有公链都在搞DeFi的时候,这个浪潮也就结束了。现在比原链要发DeFi项目、币安链要发DeFi项目、NEO要发,EOS也一定会发多个DeFi项目,想都不用想。当所有公链allinDeFi,重走IE0的路线,好项目越来越少,资金不集中。场内一共就这么多资金,再拉出一个BNT或者KNC,也很难了。

观点:ETH改变世界的潜力只有通过创建可持续的项目和真正的去中心化解决方案才能实现:Cointelegraph今日在推特上表示,Ethereum的金融影响令人振奋,但其改变世界的潜力只有通过创建可持续的项目和真正的去中心化解决方案才能实现[2021/1/3 16:17:57]

DeFi用户画像

有些观点认为DeFi可以引来下一个牛市,实在太难了,牛市的前提是外部资金,但现在的加密货币市场想把那些炒A股、美股的资金吸引进币圈,没有任何道理。因为DeFi这个概念连币圈的人都不能完全搞懂,不能期望圈外人去花时间精力研究,在他们眼里,可能现在的特斯拉就是比特币。

dForce创始人杨民道曾经在社群中用数字描述了现在DeFi的用户画像,他说「现在基本上5000-1万美金单笔交易才划算,这已经从根本上排除了大部分C端用户。」

加密货币研究员JoelJohn在《解读:Compound与YieldFarming》文章中也用数据解释了现在的DeFi用户,他发现,需求方似乎大部分来自机构参与者。同时也有人在分析了历经一个月流动性挖矿后的Compound和Balancer后,发现COMP和BAL两种代币仍然主要分配给了大户。

深圳区块链周 | 观点:新的风口短视频也是引流的一个新的方向:6月19日,在金色财经举办的深圳区块链周活动中,由链视、金色财经、四块科技主办,链上聊斋承办的区块链创新之路,流量获客新方式大会圆满落幕。会上链视运营总裁冯宇豪就流量获取新方式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区块链创作者联盟发起人刘利民就当下如何吸引新用户展开了自己的研究,链上聊斋制片人邓旭就个人ip打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探索出一条品牌流量的新模式,随后bitz深圳负责人昱林和雪豹资本就推广项目分享了自己的经验。通过本次大会让大家也了解到区块链流量获取的另一种方式,传统的区块链拉群引流慢慢尽显疲态,新的风口短视频也是引流的一个新的方向。让我们区块链的春天通过短视频的方式更早的到来。

深圳·区块链周系列活动由金色财经发起,活动共持续5天,区块链周系列活动旨在为行业上下游提供交流平台,通过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塑造行业品牌,代表行业发声。借助深圳这座开放的城市,以开放的态度,聆听行业的脉搏,助力行业的发展。[2020/6/19]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DeFi更像是一种大户理财的平台,重走传统金融路线。在DeFi鼻祖MakerDAO出现的时候,当年一些用ETH融资的项目方们就会使用MakerDAO理财,不卖币、不砸盘,同时获得资金流动性,但当时的项目方并不多,散户仍有比例。今天的DeFi已经非常不适合小资金了。

分析师观点:比特币S2F模型核心要素是“人类心理”:比特币分析师,BTConometrics公司S2F(存量-流量比率)模型研究员Nick Emblow强调了S2F模型中容易被遗忘的一个方面。根据Emblow的观点,人们普遍认为S2F对比特币价格的影响。这种看法变成了市场情绪,导致比特币的价格波动。话虽如此,这一流行的模型更多的是“社会学”而不是“计量经济学”。为了进一步解释他的观点,Emblow说,人们主要是着迷于BTC日益增加的稀缺性。这反过来又增加了个人购买比特币(BTC)的可能性。即使没有计量经济学背景,“S2F”模型作为长期预测也是正确的。然而,正如这位分析师所说,它的核心要素是“人类心理”。(U.Today)[2020/5/10]

我们可以用最新的DeFi项目YFI举例,按照7月20日的挖矿数据,YFI价格大约在1500美金,手续费近100美金,小资金入场可能大部分钱都交了手续费了,只有4000美金以上的资金进场挖矿会有比较理想的回本周期,前提是YFI价格不跌,但币价不变是不可能的。小资金的风险更高,非常不适合C端用户。

所以,基于这个前提,DeFi平台现在疯狂发币的时机真的合适吗?

动态 | Jameson Lopp再发澳本聪研究文章 逐条反驳其自称中本聪的观点:据CCN消息,比特币核心开发者Jameson Lopp在比特币杂志上发布关于文章,逐条反驳澳本聪(Craig Wright)自称为中本聪的观点。文章内容显示,通过研究Craig Wright自2009到2010年间在公开场合发表的100多篇博文的具体时间,和此时间内中本聪发布的一些电子邮件、论坛帖子和代码的具体时间作比较,从作息角度难以证明澳本聪是中本聪。此外,通过与与澳大利亚政府联系,获得的大量Craig Wright服兵役信息显示,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Craig Wright属于澳大利亚军方。但在文章最后,Jameson Lopp表示经过法律审查之后,他不会继续发表他的研究报告。此前4月25日消息,Jameson Lopp曾在推特上称,从作息角度分析,澳本聪似乎不可能是中本聪。[2019/5/10]

图源:网络

DeFi现在发币的时机合不合适

现在的发币对于大部分项目方来说,是一种融资形式,类似于IC0,对于参与玩家来说是薅羊毛。这种模式在2018年的DApp时代曾经风靡,说的互联网一点,就是使用产品送补贴以改变用户习惯。

问题就是,DeFi的这种送补贴方式,到底能否改变用户习惯?

我们先看滴滴是如何改变用户习惯的,当滴滴推出的时候,这款APP已经能被大规模使用了,滴滴对于司机与车辆的调度已经实现,用户打开APP就可以叫到车,这时候再推出现金补贴,让互联网用户用更便宜的方式体验。

我们再回顾一下DApp挖矿时期,为什么你身边的人都在玩DApp,因为确实很好上手。随便打开一款游戏,玩家能操作的按键只有几个,无非就是下注、调倍数、邀请等等,几乎每个游戏都有中文界面,玩家几乎没有理解障碍,唯一与互联网游戏不同的地方,就是玩家需要一个加密货币钱包。

这就导致当时的钱包赛道也被倒逼快速发展,作为DApp移动端的主要入口,如何让用户像体验互联网产品一样进入区块链游戏是当时钱包最主要的方向。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批钱包成长。当DApp挖矿热情到达顶峰,玩家知道了玩游戏可以有补贴的时候,游戏的底层设施与工具基本都已经搭建完成,玩家参与游戏挖矿已经几乎没有门槛,甚至新出一款游戏,打开钱包就可以直接进入。

那么现在的DeFi项目已经达到了几乎没有门槛地让用户参与了吗?

显然没有,除了刚才论述过小资金无法参与外,在操作难度上也天然屏蔽到了大部分C端用户。Compound挖矿可能是所有DeFi项目中挖矿最简单的操作,但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挖矿可以挖到爆仓,更不用说DeFi组合之间挖矿,用户需要没有语言屏障、理解平台产品逻辑、考虑gas成本等一系列复杂概念,才有可能成功参与。

那基于这样的背景,送出补贴的效果能有多大呢?真的能改变用户习惯吗?

补贴的作用是吸引大规模用户入场,滴滴的补贴、DApp的补贴都是在用户已经能没有门槛参与的情况下启动,吸引流量。但DeFi的现状显然不一样,这是一片子集中的子集,在还没有做好全民可参与的准备时就启动补贴,并没有改变用户习惯。参与DeFi项目挖矿是同样的一群人,就像机池,在DeFi挖矿没有简化之前,也许很难有大规模的用户参与挖矿,大家能接受更简单的方式就是在二级市场接盘。

所以DeFi平台现在发币也许并不合适,平台没有触达到C端用户,发币也没有达到补贴的效果,最大的获利方可能还是发币的项目方,和背后的机构与交易平台。

DeFi的想象空间

和DeFi项目方也探讨过发币是否是DeFi发展的弯路,在项目方看来,发币当然有好处,屯粮过冬,同时还能带来流量。

但以挖矿的故事发币真的可以提升DeFi的想象空间吗?

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从直观感受来看,DeFi已经越来越困在区块链行业里了,圈子越来越小,能理解如何操作的玩家越来越少。玩法越来越复杂,就连DeFi领域专业人士都会有跟不上的感觉。

「因为传统金融服务的门槛很高,DeFi运动原本的愿景是让金融服务能够触达更多的普通人。但是当前阶段所有团队都在想着怎么设计挖矿机制,玩法也越来越复杂,离当初的愿景已经越来越远了。」DeBank创始人Hongbo表示。

这是DeFi当前最大的矛盾点,我们曾经希望DeFi的故事可以有更多想象,吸引传统金融或者无法享受金融服务的人入场,用区块链技术引发一场金融革命。现在的DeFi是热点,但一定不是革命,项目方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流动性挖矿更有意思,如何与其他DeFi平台结合,还有Coinbase这样的投资机构与交易平台合为一体的平台渲染Fomo情绪。

这并不是扩展用户的正常思路,扩展用户需要极简。王者荣耀为什么可以做到日活2亿,因为他们把一个原本只能在PC端被部分男生接受的游戏简化了,简化到了只有4个按键,让全民都可参与;初代iPhone为什么可以让这么多人路转粉,因为他们靠强大的芯片和逻辑简化了手机使用。

「得益于DeFi协议账目的公开透明,DeFi协议间组合成本变得极低且无准入门槛,所以倒逼整个激励和治理机制也必须升级才行。治理代币其实是代替了传统股权激励和治理模式的一种尝试。」Hongbo说。这其实是MakerDAO打好的基础,治理代币MKR的出现是真的在治理,而不是为了挖矿。「312」期间所有人都看到了MakerDAO的表现,暴跌后的清算、拍卖,让MKR的使用已经完成自洽,而现在这些以挖矿为目的的发币,真的可以起到治理的作用么?

现在DeFi发币,不能说完全没有好处,但弊也许大于利。DeFi现在有多火,治理代币价格有多高,实际都是在透支着项目方价值,这些补贴没有补在C端用户身上,而是补在了项目方,补在了高端高净值用户身上,甚至补在了背后的机构和交易平台的身上。

再来一个「312」,这些DeFi挖矿平台有几个还能留下?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星链

[0:15ms0-0:804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