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北大教授陈钟:关于央行《规范》中的智能合约及基础软硬件安全解读

本文来源:金融自动化

作者: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陈钟

2020年2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安全规范》金融行业标准。《规范》的发布,能有效引导金融科技领域的所有机构加强行业自律,落实安全责任,推动分布式账本科技的有序发展。本文重点对《规范》中的智能合约及基础软硬件安全进行解读。

智能合约

1.概述。智能合约是以信息化方式传播、验证或执行合同的计算机协议。其在分布式账本上体现为可自动执行的计算机程序。

智能合约概念最早在1994年由学者NickSzabo提出,最初被定义为一套以数字形式定义的承诺。区块链技术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区块链的核心构成要素,是由事件驱动的、具有状态的、运行在可复制的共享区块链数据账本上的计算机程序,能够主动或被动地实现数据处理、接受、储存和发送等价值,以及控制和管理各类链上智能资产等功能。可以说智能合约是分布式账本技术区别于传统信息化技术最重要的标志之一。

声音 | 北大教授肖耿:随着区块链、数字监管技术不断成熟,离岸城市群已经不需要物理的边界:“2019新华网思客年会”23日在广州举行。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会长、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肖耿表示,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融入了全球供应链。未来40年最重要的挑战是怎么样能够和谐地融入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抓手是建设一批离岸城市群。“离岸经济为什么重要?因为我们需要跟全球联通。随着5G、区块链、数字监管技术不断成熟,离岸城市群已经不需要物理的边界。[2019/11/24]

智能合约的运作机理如图1所示,智能合约经各方签署后,以程序代码的形式附着在区块链数据上,经P2P网络传播和节点验证后记入区块链的特定区块中。智能合约封装了预定义的若干状态及转换规则、触发合约执行的情景、特定情景下的应对行动等。区块链可实时监控智能合约的状态,并通过核查外部数据源、确认满足特定触发条件后激活并执行合约。

声音 | 北大教授刘晓蕾:数字货币试点推出宜早不宜迟:据中国证券报消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刘晓蕾表示,目前整个数字资产发展尚不成熟。数字货币的推出、试运行及完善都需要时间。我国数字货币的设计计划采取双层运营体系,商业银行和央行的协作尤为重要。这些都需要试点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磨合及试运行,才能不断完善。数字资产定价权之争虽然还未来到,但应未雨绸缪,尽快推出人民币数字货币试点。[2019/8/20]

图1????智能合约运行原理

相信在未来的数字经济中,几乎所有的契约型的约定都可以利用智能合约,将业务逻辑以代码的形式实现、编译并部署,完成既定规则的条件触发和自动执行,可以保障所有约定的可靠执行,避免篡改、抵赖和违约。

从智能合约的概念提出,到现在开始进行规模化应用,我们可以看到智能合约的执行离不开以基础软件和基础硬件为核心构建的可信执行环境。考虑到金融场景的高可靠性要求,在《规范》中,明确要求了“智能合约宜在可信的软件/硬件支持的环境中执行”。

声音 | 北大教授刘晓蕾:区块链最大的创新点就是通证经济:9月8日,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新兴经济产业研究所主办的区块链技术与通证经济产业发展论坛上,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晓蕾以《区块链+助力产业升级与政务管理》为主题,做了精彩演讲。刘晓蕾认为,区块链由于其分布式记账、不可篡改的特性,可以实现交易过程监管,而不仅仅是结果监管,在企业对账、交易、政府监管等方方面面有非常广的影响。[2018/9/11]

2.基于基础软硬件的可信执行环境。基础软硬件为上层提供物理资源和计算驱动,是分布式账本系统的基础支持。通过基础软硬件为智能合约提供可信执行环境(TrustedExecutionEnvironment,简称TEE)是当前相对安全有效的智能合约运行安全的保护方式。

TEE通过处理器上的安全区域提供了与常规操作系统隔离的计算环境,保证TEE中的计算不受常规操作系统的影响,进而保证加载到TEE中的代码和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TEE还能够对运行的程序及结果出具远程证明,因此其他用户不需要重新运行程序,只需验证远程证明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即可确认在TEE中运行的程序及其结果的正确性。由于智能合约的计算在可信执行环境中完成,因此运行时数据不会被泄露。对于需要保密的账本数据,明文仅在运行时可见,并且通过密钥管理组件存储密钥,因此数据不会被任何非授权用户获取。在充分保护数据隐私的基础上,数据所有者仍然可以通过“函数级”授权,允许其他用户通过调用指定的智能合约使用数据并保留使用记录。

声音 | 北大教授:比特币不被政府认可 反而有新机会:7月8日,在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中国财富论坛”上,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筹备组长陈东敏演讲中提到:金融监管问题应该客观看待,恰恰因为比特币不被政府认可,反而可以利用创新思维发现新机会,通过比特币交换到现金,可以帮助初创企业获得融资,这和当年搞众筹是一样的。同时也提到,在中国,2017年区块链领域进入了投机分子,借新的创新机制开始在里面搞投机倒把的事情,给市场带来巨大的风险。中国政府正确的把它停掉了,但同时也导致正儿八经有创新思维的企业没有办法通过这种新渠道获得资本。他认为,应该重新研究监管体制,使初创企业通过政府监督正确地获取资本。[2018/7/8]

《规范》也提到了“系统宜有针对不同操作系统的软件版本,宜支持三种及以上的操作系统或系统版本”,“应保证不同节点使用的硬件设备具备一定的异构性”,这些要求都对分布式账本的大规模应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产业界有各种不同的可信执行环境实现形态,有的是基于芯片的实现形态,有的是基于软件的实现形态,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我们看到:隔离机制、算力共享、业务开放都是其具备的共同特点。不同的TEE环境之间如何实现一致和协同,是后续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北大教授蔡剑:区块链警醒了我们 计算机要改变:北大教授蔡剑11日参加了清华大学加密经济学研讨会,他在会上表示,区块链并不是单纯的金融技术,它警醒了我们,计算机要改变,区块链设计是去中心的,但是这个概念在社会网络上绝对不是去中心的,概念反而成为社会当中热点的中心。蔡剑也提到,政府有办法让比特币一夜之间打回原形。[2018/3/12]

3.智能合约安全。智能合约未来拥有极为广阔的应用场景,但它本质是一段程序,不可避免地存在漏洞,且其漏洞能够直接转化为经济利益。自2013年以太坊诞生以来,智能合约的安全问题日渐得到重视。从TheDAO安全事件到BEC的BatchOverFlow,因智能合约漏洞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上亿美元的经济财产损失(如图2所示)。

图2????智能合约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万美元)

《规范》中对智能合约自身的安全性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比如:“智能合约的执行应有原子性,支持执行过程中发生错误时的回滚操作。一旦出现异常,所有的执行应被回撤,以避免中间态导致数据不一致”。通过TEE保护的数据在一个智能合约的计算过程中不应被泄露,用户仅能在一个智能合约完成运行后才能获得计算结果。

在金融场景中,存在着大量的既有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仅计算链上数据的智能合约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在许多业务场景下,智能合约不得不与链下数据或信息系统进行交互。但是智能合约与链下的数据交换会破坏智能合约计算的原子性,因此可能造成区块链上受保护数据的隐私泄露。在需要与链下交互的智能合约中,除不安全区间外,其他区间在各自区间内的计算都应保证其原子性。

《规范》中也规定了“智能合约应经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审计,并保留审计记录”。一般情况下,区块链上的所有用户都可以看到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这会导致包括安全漏洞在内的所有漏洞都可见,并且可能无法迅速修复。

所以,要在合约上线之前对安全性进行审计和分析,将函数之间的依赖关系、调用关系抽取出来,提取各个数据流的前后流向关系等关联信息。综合这些信息来探知函数内部是否存在异常行为、内存结构是否被破坏、控制流是否进入非法边界,从而审计合约是否存在安全威胁。

展?望

在金融业务模式中,风险突出表现为三点:现有监管能力无法实时有效获取人员、交易、资金数据导致的数据不可控风险;交易自身真实性不明和是否有风险导致的场景不可知风险;不符合已有金融法规或处于模糊、灰色地带的规范不完备风险。

分布式账本技术与金融的融合发展当前仍处于相对初步的阶段,在技术成熟度、自主创新度、场景契合度以及制度规则完备程度等方面还面临一些实际挑战,本《规范》是为了落实《中国金融业信息技术“十三五”发展规划》140号文印发)和《金融科技)》209号文印发)的要求,规范分布式账本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提升分布式账本技术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而编制,可以说恰逢其时。

我们看到,金融科技的高速发展降低了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门槛,但金融科技企业普遍内控机制薄弱、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不足、信息不透明、监管难度大。同时,金融科技打破风险传导的时空限制,使得风险传播速度更快。金融产品交叉性和关联性不断增强,风险难以识别,风险隐蔽性更大,传统监管措施很难奏效。

为了防范金融创新引发的风险,监管部门坚持“凡是金融活动都应纳入监管”的原则,提出了更多合规要求,客观上也增加了金融机构合规成本。

随着《规范》的推出,在统一了安全要求的情况下,分布式账本技术必将在金融领域得到快速应用,基于分布式账本技术的监管科技也将会是金融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通过分布式账本的使用将可以大幅降低监管与合规的成本,原因如下:一是分布式账本能够变成监管者与受监管对象之间的共享数据记录库,打破了组织间的壁垒;二是分布式账本能够轻松实现交易数据的子集以实时的方式与监管者分享;三是分布式账本可以实现“包含监管的”业务模式,在其中监管者利用智能合约实时验证交易,规则合约化。

随着分布式账本技术在金融机构的规模化应用,我们将会看到:金融监管部门可以基于分布式账本对金融机构进行主动监管,推动监管模式由事后监管向事中监管转变,提高监管效率。金融机构可以通过以智能合约为核心的自动化手段增强合规能力,减少合规工作的资源付出。可以说,分布式账本技术客观上改变了监管部门与受监管对象的关系,减少监管摩擦并增进合规效果,进而可以对金融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的促进作用。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星链

[0:0ms0-1:2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