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清算银行简报是4月1日开始刚上线的BIS刊物,刊登由BIS经济学家们撰写的评论文章,发表对当前新冠疫情之下银行业、市场和经济事件的观点,算得上是一个短平快载体,最新一期简报刊登了Auer等人的评论文章:《新冠、现金与未来支付》,对这个近期的热门话题发表了以下看法。
一、其他支付工具也会传播病,而且有可能比现金更严重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现金是帮助人们度过危机的必备工具,还是传播病的帮手,一直争论不休,最近由于疫情在全球扩大,几乎成为各国货币当局、支付机构、媒体和加密货币社区的热门话题,表现为一是公众对“现金”和“病”等关键词的互联网搜索数量创历史新高,远远超过对猪流感、中东综合呼吸症、埃博拉等疫情流行期间一些国家公众对这些词汇的搜索量,说明这次疫情传播范围、影响都是空前的。二是使用小面额钞票较多的国家对这些关键词的关注度更高,反映出公众对现金是否携带病的高度关注。三是不少国家央行对现金采取了各种处理措施,通过消、隔离、关闭存取一体机循环功能等措施来阻止病传播的可能性。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解释,让公众放心使用现金。
国际清算银行负责人:央行是最适合在数字时代提供货币信任的机构:金色财经报道,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Agustín Carstens表示,中央银行是最适合在数字时代提供货币信任的机构,并将继续如此。稳定币和DeFi等数字创新是令人兴奋的发展,但如果没有必要的监督,可能会使货币体系支离破碎。仅仅依靠私人货币是不可取的。用大型科技公司的全球稳定币付款可能很方便。但这样做,用户可能会把我们的货币系统的钥匙交给主要由利润驱动的私人实体。这样的安排可能会削弱信任。
Carstens还指出,国际清算银行最近的研究认为,DeFi服务中承诺的去中心化是一种假象。区块链共识机制有集中权力的倾向,这使得少数利益相关者很容易做出重大决定。DeFi受到传统金融服务中存在的同样的脆弱性的影响,这些脆弱性包括高杠杆率、流动性错配以及与正规金融系统的联系,这可能会影响系统的稳定性。(Coindesk)[2022/1/18 8:57:01]
但是要消除社会公众对现金传播病的恐惧,不仅仅是要采取这些措施,还要用科学检测的数据说话才有说服力。文章引用了一些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承认钞票和硬币能够携带包括新冠病在内的病原体,而且能够存活多日。但其他物体表面也一样可以携带病,而且光滑无孔的材料表面上病更有可能存活得更久。这一点发现意味着,使用塑料、金属等材料的各种银行卡及其受理终端也能传播病,而且由于病在这些物体表面存活的时候更长,对公众的感染机率就有可能更大。所以,无论是使用哪种支付工具,重要的是疫情期间要听从卫生防疫机构的指导,养成勤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这才是降低病传播风险的有效措施,而不是对现行任何一种支付手段采取弃用的处置措施。
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拟建立CBDC国际结算平台:1月22日消息,CBDC研究已被宣布为2021年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BISIH)的首要任务。根据其年度工作计划,BISIH计划探索使用央行数字货币“更快、更便宜跨境支付的可行性”。BISIH还表示,它将探索“分层零售CBDC分销架构”的原型和分布式账本,以向散户投资者发行“代币化绿色债券”。国际清算银行的这些举措将由香港、新加坡和瑞士的创新中心推动,这些中心已与当地央行合作成立。新加坡BISIH中心的任务是建立一个“国际结算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受监管的银行和支付公司可以使用不同的CBDC结算交易。香港中心将致力于绿色债券代币化项目,此外还将搭建一座桥梁,方便使用CBDC进行外汇交易,并探索稳定币发行的不同模式。BISIH的瑞士中心已经完成了两个概念验证,通过其“Helvetia项目”倡议,将现有支付系统与使用批发CBDC的代币化资产试点结算连接起来。(Cointelegraph)[2021/1/22 16:47:01]
国际清算银行年底前拟与瑞士央行发行概念验证阶段CBDC:国际清算银行(BIS)创新中心负责人Beno?tC?uré在第二届外滩峰会上表示,到今年年底前,BIS计划与瑞士国家银行共同批量发行概念验证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proof-of-concept)。C?uré介绍,这项工作将为零售的央行数字货币(CBDC)构成要件实验铺路。这些构成要件可能包括现有支付系统的连接、应用程序借口、数字身份轨道、合规监测等等。不过要做到这些,BIS还需要提升区块链的水平。(澎湃新闻)[2020/10/26]
来源:BIS简报
二、新冠疫情有可能改变公众的支付习惯,要防止出现支付鸿沟
在以往的危机时期,公众出于预防心理会有加大持有现金的倾向,但这次的危机情况特殊,是高传染性、高死亡率、大面积爆发的流行病,呈现出与以往不尽相同的情况:有些国家如目前已成为疫情风暴中心的美国,流通中现金有明显增长;而英国却表现出柜员机提现交易量下降的现象。
国际清算银行:不确定全球稳定币能否帮助跨境支付:金色财经报道,在向G20提交的一份题为“加强跨境支付:全球路线图的基础”的新报告中,国际清算银行(BIS)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指出,当前的模式存在着高成本、低速及透明度问题,并呼吁采用“全球方法”解决这些问题。该报告称,稳定币这个重点领域比其他领域更具探索性,并且可能会走得更长远。但全球稳定币的建立和运营成本预计会很高,目前无法量化。由于全球稳定币的准备主要基于尚待大规模测试的新技术,因此可能面临重大运营风险,需要适当管理和缓解。BIS提供了许多据称可以帮助实现全球稳定币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在符合国际标准和各国国内法规政策的情况下设计和实施全球稳定币;对全球稳定币计划实施国际协调的监管和监督方法;在所有司法管辖区的跨管辖范围内澄清法律待遇。然而,BIS仍然认为,无法保证全球稳定币能够“平稳运行”或“实现目标”,可能会遇到“监管和监督”障碍。[2020/7/14]
来源:BIS简报
Auer等认为,这些差异现象可能和各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支付习惯有关,比如非接触卡支付的使用在疫情之前就已出现增长,只是疫情发生以来,由于人们对于有形接触的担忧,加大了这类卡支付应用的速度,如非接触卡因为不需要接触受理设备去输入密码,过去只适用于小额交易。新冠疫情流行后,奥地利、德国、匈牙利、爱尔兰、荷兰、英国和其他国家纷纷提高了非接触式支付的交易限额。
但是各国货币当局和BIS等国际组织担心,如果现金使用量下降到像瑞典那样,只占GDP很小比例,对于无银行账户、不会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老年用户等,会不会带来新的不公平?比如美国有将近占人口20%的无银行账户和得不到银行服务的人,英国也有130万类似人群,疫情期间政府采取什么方式向这些人支付经济援助?美国国会两党的提案中都曾经提到过建立数字美元钱包发放的方案,无奈远水不解近渴,央行数字货币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只能是通过直接支付和寄支票方式。
实际上,各国政府、央行对于现金在维护社会公平、保护弱势人群权利方面已经采取了很多积极的措施,英国、瑞典、加拿大等央行都联合立法机构,呼吁维护现金使用权益,要求商业银行要满足客户现金需求。人民银行这几年大力开展现金拒收整治工作,规范社会经济主体对支付方式的选择和应用,目的也是为了保护公众合法权益,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和谐发展。这次疫情期间,各国央行在保障多种支付工具正常运行的同时,也在竭力维护现金使用者的合法权利,避免产生新的支付鸿沟。上述科学研究也证实,现金携带病可能带来的感染概率并不高于其他支付工具。疫情不应当成为取消现金使用的一个理由。
三、新冠疫情对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CBDC的救灾功能在以往方案中少有述及,谈得较多的是它能够在系统故障、断网情况下的应急恢复能力。而对现金则强调在灾害期间能够不依赖于网络或电力的优势。但这种优势在瘟疫面前无从发挥。Auer等人认为,新冠疫情对于未来支付方式的发展带来两重影响,一是疫情的大流行凸显了央行数字货币的重要性,其设计要考虑到流行病和网络攻击,在技术方案的设计上要考虑能够覆盖全社会所有人群,包括那些没有银行账户的人群,同时还要考虑设计成非接触式的使用方式。二是疫情期间各国的支付现状也说明多元化支付手段和谐共存和发展重要价值,因为在没有遭遇未知的威胁之前,谁也无法断定哪种支付手段更灵活、方便,能够更好地应对这种威胁。所以保护现金使用和保护其他支付手段一样重要。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