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观点 | 解决慈善活动信任问题 区块链技术大有可为

来源:证券日报

记者:邢萌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公众慈善意识进一步加强,对慈善活动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在慈善活动中,健全完善信任机制是慈善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道德约束之外,慈善公信力问题是否可通过技术手段来改善?作为重构信任机制的区块链技术,在解决善款透明化中起到怎样的作用?对此,《证券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香港国际新经济研究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区块链产业人才智库专家郑磊。

《证券日报》:我国慈善事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慈善参与人数与资金规模屡创新高的同时,也面临着高速发展带来的隐患。您认为,目前慈善事业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观点:加密货币的中期系统性风险低于传统市场:9月20日消息,加密货币相对于商业房地产、股票和债券等传统市场具有优势。如果客户拖欠付款,贷方将取消这些资产的赎回权,这会进一步对市场增加压力,因为银行或机构没有兴趣保留这些资产而抛售进一步压低其价格。另一方面,一般而言,比特币和加密货币不能用作抵押品。关于衍生品市场上数十亿美元的比特币期货清算,这些只是合成工具。毫无疑问,清算会影响价格,担BTC仍会留在衍生品交易所,它仅从多头(买方)余额转移到空头(卖方)账户。在比特币完全进入金融市场并被接受为抵押品和存款之前,加密货币的中期系统性风险低于传统市场。(Cointelegraph)[2021/9/20 23:37:38]

郑磊:慈善本是鼓励善行、倡导美德、扶贫救困、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是一个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事业。然而,由于我国的慈善事业法规仍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监管仍待加强,这就使我国慈善组织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影响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慈善机构要获得持续支持,就必须具有公信力。信息透明是获得公信力的大前提,公益透明度影响了公信力,公信力决定了社会公益的发展速度。信息披露所需的人工成本,又是掣肘公益机构提升透明度的重要因素。

观点:比特币挖矿迁移最糟糕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IntoTheBlock发推称,比特币挖矿迁移最糟糕的时期可能已经过去。在6月份经历40%的下降之后,算力正趋于稳定,并且矿池显示出更均匀的分布,因为在中国有大量业务的那些矿池受到迁移的负面影响。[2021/7/12 0:45:53]

目前慈善平台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善款使用的透明化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捐款人知道自己捐了多少钱,但不知道有多少钱在什么时间达到了被捐助对象手中,也不知道捐助产生了多大的效果。与此同时,受捐助的对象也出现了信息不对称。

这主要是由于慈善链条的三个关键节点是无法相互验证的,对于他们的善款管控,慈善平台难以落实。即便每个节点都有详实准确的记录,仍难以核对每一笔善款的来龙去脉。

观点:三星手机与加密交易所Gemini整合,可以促进加密货币采用:三星最近宣布三星区块链钱包将与加密交易所Gemini整合。这种整合将使三星新Galaxy手机的拥有者不仅可以将他们的设备用作冷存储钱包,还可以通过Gemini交易所买卖加密货币。

Cointelegraph文章称,三星和Gemini的共同努力可能有助于克服全球采用加密货币所面临的一些障碍。(Cointelegraph)[2020/8/15]

《证券日报》:信任机制是解决慈善问题的核心所在。作为信任相关的技术,区块链技术在解决慈善中的信任问题中可以起到哪些作用?

郑磊:可以说,在解决善款透明化问题上,区块链技术可以发挥关键作用:首先,捐款人、慈善平台和受款人这三类节点都可以数据上链,将整个流程彻底公开,不管是捐赠者、公众还是需求方,都能清楚看见每笔善款的流向,让每笔善款都能落到实处;其次,区块链技术可以将前中后端的数据打通,使捐赠数据和分配数据都公开,无论捐赠还是调拨、分配和使用,都有一个“时间戳”记录,而且每笔资金可以快速匹配验证;最后,在这个区块链应用中,还可以采用智能合约技术,对于定向捐赠,由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不再需要慈善平台的人为干预,但是各方仍可以随时监督和验证定向捐赠的执行情况。

观点:围绕区块链等核心技术深化改革 尽快落实央行数字货币:6月16日消息,中国人民大学国发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未来法治研究院研究员杨东刊文《以民法典为契机构建数字经济竞争规则》。文章中表示,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科技正在深刻变革着传统经济业态,塑造着数字经济。对于新技术特别是区块链技术,要从经济治理层面充分理解其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作用,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调整各生产要素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而基于区块链的共票能够改变过去由股东垄断利润的局面,让更多的消费者、普通的劳动者等提供数据、参与数据价值创造的有关主体能够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因此,应当充分注意到区块链带来的制度革新前景。应围绕区块链等自主创新核心技术不断深化改革,真正释放区块链的巨大潜能,赢得数字时代的领先契机。

文章中还建议,要尽快落实央行数字货币DCEP,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的金融科技的交易系统采取了更多的技术协议代替人工监督和执行,如以智能合约为代表的区块链“协议”能够便捷地实现清算、资金交割的程序而无须人工干预。此外,文章中还提到,应该认识到区块链和金融的融合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应尽快改变当前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和发展红利被美国等国所垄断所独享的局面,进行全面突围。(经济参考报)[2020/6/16]

社会慈善,其参与者通过慈善活动就能获得心理满足感,获得社会声誉和认可,这些动力本身就能够起到足够大的驱动力。这时候,可以引入token,作为慈善行为对社会贡献的一种量度工具,其作用类似勋章、奖状和贡献证明等,不必计价和进入交易环节。这可以理解成,通过参与公有链会得到正收益的过程。

事实上,区块链技术要实现融合性发展,需要其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对于慈善物资捐赠,由于涉及实体物品的流转和存储,需要将这些环节的数据上链,这就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大量增加的数据量,也需要借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公益的规模、场景、辐射范围及影响力得到空前扩大,“互联网+公益”、普众慈善、指尖公益等概念逐步进入公益主流。这些模式不仅解构了传统慈善的捐赠方式,还推动公众的公益行为向碎片化、小额化、常态化方向发展。

《证券日报》:能否结合具体案例谈下,区块链技术解决慈善活动的具体思路是怎样的?

郑磊:在慈善活动中,区块链技术将每个交易方变成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各个机构的各项资产、产品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络中体现,并解决机构互信问题,形成统一的联盟,实现资金流向可追溯,信息公开透明,全网信息共享;同时,基于分布式账簿,防篡改,流程透明可追溯,规避了内部作弊风险。

具体来看,基于区块链的解决思路如下:其一,区块链利用分布式技术和共识算法重新构造的一种信任机制,链上存储的数据可靠且不可篡改,天然适合用在社会公益场景。公益流程中的相关信息,如捐赠项目、募集明细、资金流向、受助人反馈等,均可以存放于区块链上,在满足项目参与者隐私保护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地进行公开公示。其二,公益组织、支付机构、审计机构等均可加入进来作为区块链系统中的节点以联盟的形式运转,方便公众和社会监督,让区块链真正成为“信任的机器”,助力社会公益的快速健康发展。其三,区块链中的智能合约技术在社会公益场景也可以发挥作用。在面对一些更加复杂的公益场景,比如定向捐赠、分批捐赠、有条件捐赠等,就非常适合用智能合约来进行管理。使得公益行为完全遵从于预先设定的条件,更加客观、透明、可信,杜绝捐赠过程中的猫腻行为。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

金星链

[0:0ms0-0:896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