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副社长
正如笔者在此前的文章中所提过的一样,曾经人满为患的底层公链赛道,在今年的行业寒冬中迎来了一轮明显的产能出清。在这种挤压之下,无论是从业者、观察者、还是投资者,都开始向其他的赛道分流。其中的一大热点,当属为公链提供流量服务的数字货币交易所。一时间,业内各种交易所logo铺天盖地,从业者遍地走,随便去一个会,都会听到“我是XX交易所的CXO”这样的自我介绍,其头衔通胀之程度,简直跟一战时俄国政府发的500万枚圣乔治勋章有的一拼,不禁让人感叹:听上去颇为高大上的“交易所”,怎么就泛滥到了“人人皆可开”的地步?
事实上,当深究这背后的历史时,便会发现,“银证合一”的交易所的故事,其实并不是一个金融信息撮合系统的发展史,而是另外一个行业——也就是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大幅下沉的发展史。其下沉之彻底,简直堪称一个行业从业权去中心化、以及相关财富机遇大幅下沉的典范。
4月1日以来Bittrex在美国和马耳他的分支机构处理了4.25亿美元的提款:金色财经报道,代表律师周三在特拉华州破产法庭上表示,自 Bittrex 交易所宣布将在 4 月 1 日左右关闭其美国业务以来,Bittrex 在美国和马耳他的分支机构处理了 4.25 亿美元的提款,代表 Bittrex 的律师 Susheel Kirpalani 表示,Bittrex 没有抵押、借出或将其客户的任何存款置于风险之中。但它也难以产生收入,特别是如果经营的监管环境限制或开始质疑允许交易的能力。Bittrex 美国分公司持有 5000 万美元的客户现金和 2.5 亿美元的客户加密货币,而同样申请破产的马耳他运营公司拥有 1.2 亿美元的客户现金和加密货币。
此前报道,该交易所周一以监管不确定性为由申请破产,此前其管理的资产在短短两年内下降了近 80%。[2023/5/11 14:56:01]
1、银行业从业权下沉的上半场:经济改革,政企分离
Huobi和MyCointainer成为公链ThunderCore节点验证者:金色财经报道,Huobi 和 MyCointainer 已成为公链 ThunderCore 节点验证者,这意味着这两个平台用户现在已经可以质押 ThunderCore 原生资产 TT 来获得奖励。据悉,Huobi 将负责实施和维护 ThunderCore 节点以进一步保护 ThunderCore 生态系统,在操作节点之上,MyCointainer 将允许在平台上进行 BTC/TT、USDT/TT 等交易对存款和取款。(雅虎财经)[2023/1/6 10:24:16]
先给各位普及一个关于银行业的冷门小知识:在改革开放前,社会上承担商业银行职责的银行有且只有一家,那就是人民银行,也就是说,它承担着全社会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银行的所有职能,而银行业的收入和利润,绝大部分也都被牢牢的把控在这个最顶层的、政企合一的机构里。
于佳宁:FTX大崩溃后,我们可以更加信任去中心化:金色财经现场报道,由Coinlive、Beosin和FOMO Pay主办在新加坡举行的“在动荡的行业中讨论数字资产的未来”活动中,火大教育校长于佳宁博士发表了第一个主题演讲。他就“数字资产的趋势和周期”这一主题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谈到了Web3和元宇宙的黄金时代。Web3是继Web2(移动互联网)之后的一个新的“第二曲线”,目前的非连续性创新的窗口期是创新创业的黄金时代。同时,他还列举了元空间应用的七个要素,包括数字空间和数字建筑、VR/AR和沉浸式体验、元人(数字人)、NFT和数字藏品、数字身份和化身、CBDC和DeFi以及数字孪生。数字资产是未来智能经济的基础,正如移动支付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改变,数字资产和区块链有望将信息流、资金流、实物流融为一体,实现“三流合一”。他表示,对他来说,数字资产的前景是积极的,特别是在FTX的大崩溃之后,去中心化的服务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也更值得我们信任。[2022/11/25 20:46:06]
但是,在8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改革的推动,银行行业的从业权开始从央行这个社会金字塔最顶尖的机构开始下沉,那下沉到了哪一个层次呢?具体来看,主要还是一些有实力的国营集团,比如说人们熟悉的招商银行、浦发银行等等。这就是银行业利益在社会金字塔上的第一次下沉,或者用流行的说法就叫“去中心化”。
美股股指期货短线走低,标普500指数期货跌0.26%:行情显示,美股股指期货短线走低,纳指期货跌0.4%,道指期货跌0.18%,标普500指数期货跌0.26%。(金十)[2022/7/8 1:59:37]
对银行业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都能看得出来,这一波银行业从业权的下沉,幅度其实不是太大。主要的受益者还是一些受政府主管的国企、甚至干脆就是一些政企合一的机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银行业利润的再分配,实际上主要发生在政府不同部门之间。这种情况直到1996年之后,才出现了改变——随着民营经济实力的增长,一些私企也开始被允许参与银行业利润分配的过程:1996年时,第1家民营银行被允许挂牌营业,参与银行业蛋糕的分配。在随后将近20年的时间里,获得银行牌照的机构开始逐年增长,而且相当一部分都是比较商业化的民营企业,而不是行政色彩比较浓厚的国企,或是半行政半商业的机关部门,在政策部门看来,只要企业技术水平过关、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就可以拿到银行牌照,去从事银行业,由此来分享这一块的利润。
以太坊 Layer2 总锁仓量跌至 44.74 亿美元:金色财经消息,据 L2Beat 数据显示,以太坊 Layer2 总锁仓量跌至 44.74 亿美元,创下 2021 年 11 月以来新低。锁仓量前三名分别为 Arbitrum(24.1 亿美元)、dYdX(9540 万美元)、Optimism(4690 万美元)。[2022/5/29 3:48:55]
2、银行业从业权下沉的下半场:科技开路,通证做先锋
看到这里,很多读者是不是会觉得:银行业从业权的下沉已经到达了一个极限?毕竟保护储户存款这种事情,单看着那荷实弹的运钞队,就知道不是中小企业能够玩得来的,至于普通的个体户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当时一些行业观察者认为,银行业的发财机会从央行下沉到国营大企业、再进一步下沉到民营大企业,基本也就差不多了,不可能再继续往下沉,而中小企业和普通个体,应该是与这一块的利润无缘了。
但是,他们万万没想到,虽然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可能没法再让银行业的从业权继续下沉,但是自下而上的科技发展与普及却可以让相关的利益落到中小企业甚至是个体团队的手里,而具体的表现,就是现在人们非常熟悉的数字货币交易所。
众所周知,数字货币交易所由于挂着“Exchange”的名号,和证券交易所表面上似乎同属于一类机构,但实际上,其所具有的不仅是交易平台的信息撮合作用,还有银行的资产保存作用。而对于交易平台来说,在拥有巨额资金沉淀的情况下。不让他们拿这笔钱去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可以说是非常不符合商人本性的。所以说,交易所调动用户资金的这个行为,其实跟银行的吸储和贷款两大业务非常相似。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最近一两年的时间里,交易所方面为了吸引用户资金可以说是使劲浑身解数,从上各种优秀币、到推出各种数字理财产品,实际上都是想要吸引用户把资金存到他们的冷钱包里。至于盈利方面,虽然目前数字资产还没有像法定货币那样的贷款业务,来使得交易所在资产托管这一块似乎无法按照传统套路来盈利,但pos矿池的走红、以及dpos超级节点竞选等金矿的存在,依然能够让交易所在“准银行”业务方面获取大量的利益。
所以,尽管最近几年围绕着法定货币虚拟银行牌照的争论仍然在持续,但事实上,在科技发展与普及助力下的银行从业权下沉,实际上早已经在数字货币领域开始了。跟传统银行相比,像数字交易所这样的准银行业务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不需要设立像线下网点和提款机这样的基础设施;二是相关的技术架构价格不贵,据称几十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就能拿下来一套。三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数字资产方面还是一片空白,不用拿牌照也能开始营业。这些因素汇总到一起,就是银行业务从业权的大幅下沉,其去中心化程度之大,在各行各业都堪称领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10年前被社会看作香饽饽的银行岗位,早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光彩,而数字交易所各种CXO的岗位,却成为了年轻人们颇为向往的工作。
有观点认为,像共享单车这样吸纳用户押金的“新商业”也算是银行业的某种表现形式,但这种“准银行”的进入门槛较高,而且共享经济未来是否要依赖押金也有待观察,因此这里暂时不将其纳入讨论范围。
3、综述:科技的发展与普及,是接续经济改革后的第二财富动力
银行业从业权从社会最顶层的央行,一路下沉到诸多小团体手里的故事,实际上佐证了笔者之前撰文所提到的一个观点:那就是普通人实现阶层穿越的一个重要机遇,就是要抓住从社会金字塔上所下沉下来的诸多商业机遇,而商业机遇下沉的动力,在几十年前主要是源于经济改革,而在最近的一二十年里,这主要是源于科技的发展和普及。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很多传统经济学家都非常悲观的认为:社会阶层已经固化,商业机遇正在越来越少,然而事实证明,最近几年能够抓住财富洗牌机遇、顺势穿越阶层的普通人大有人在,比如说上文中很多成功数字货币交易所的创始人。原因就是:经济学家们往往都是从经济改革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他们看到经济改革推进放缓,就觉得商业利益下沉难以为继,普通人翻身希望渺茫,却忽视了科技的发展对于商业权益的下沉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近年来那些一夜暴富的普通人,有相当一部分都是能够敏锐捕捉到科技机遇的行业观察者,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都觉得年轻人更容易发大财的原因,但严格来说,这件事情跟年龄没有什么必然关系,能够认识到自己在新知识面前永恒的渺小、毕竟能够永远保持敏锐的嗅觉和时刻学习的敬畏之心,才是这个时代财富密码的破解之道。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