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货币的支付方面,央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基于可视数字货币芯片卡进行数字货币支付,提出可视数字货币芯片卡。
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研发的框架逐渐显露。
8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论坛上提出,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已进行了五年,相关人员从去年就开始“996”开发相关系统,“现在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
穆长春总结了我国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设计思路与架构,包括定位上,DC/EP是对M0的替代:DC/EP注重对M0的替代,而非M1、M2,以及可以加载有利于履行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梳理发现,截至8月27日,数字货币相关的知识产权共计506篇。其中,“央行系”机构申请最多,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申请49篇、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申请了22篇、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杭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申请了6篇。此外,比特币矿机制造商比特大陆申请了22篇,一家位于杭州的区块链公司申请了23篇。不过,比特大陆聚焦在数字货币挖矿机以及数字货币挖矿系统。
美国专利商标局批准CBS Studios将《星际迷航》名称用于NFT:金色财经报道,美国专利商标局 (USPTO) 已接受 CBS Studios 的申请,将《星际迷航》(Star Trek)名称用于与其 Continuum 系列相关的NFT代币和加密收藏品中。根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的记录,政府办公室在 4 月份收到申请后,于8月8日注册了《星际迷航》系列的角色商标,该商标包括在数字加密收藏品在线市场以及经 NFT 认证的视频剪辑中使用。[2023/8/10 16:16:17]
应对传统货币缺陷
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指出,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应采用“中央银行-商业机构”的双层运营模式,以账户松耦合的方式投放,并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
具体到落实上,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申请的数字货币专利,其需求聚焦在解决传统货币政策面临的货币空转、流动性陷阱、政策传导、结构化货币政策等问题,试图通过数字货币发明,解决传统货币政策的“痛点”,通过贷款利率、经济状态、视点条件、流向主体等触发实施。
京北方:公司区块链技术包括1项发明专利和2项软件著作权:12月22日消息,京北方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称,公司近5年来持续在区块链领域深耕细作,研发了银行、非银金融领域前瞻性区块链平台——金融区块链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提供信息上链、金融交易、合同文件和金融数据存证服务,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优化,提升了系统运行效率,支撑金融创新应用。除了孵化产品外,公司区块链技术也形成多项自主知识产权,包括1项发明专利(基于区块链的票据管理方法、装置、服务器和存储介质,专利号ZL201810709875.7)和2项软件著作权(基于区块链的银行票据提入提出系统V1.0,登记号2017SR711023;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管理系统V1.0,登记号2021SR1424420)。此外,公司于2020年12月18日向中国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基于区块链的货币流通监管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发明专利申请,该申请已被受理。[2021/12/22 7:56:40]
一个名为“基于贷款利率条件触发的数字货币管理方法和系统”专利指出,现有技术急需解决由于失去对货币的掌控而导致的货币政策传导滞后等问题。其认为,在货币投放的当下,中央银行即失去对货币的掌控,货币是否能最终流向实体部门、是否能实现中央银行所意图的政策目标,交予中央银行之外的各方力量和因素来决定,从而导致货币政策传导的不畅或失效,引起资金流向资产市场而非实体企业等政策困境。
央行系研发机构2016至2019年提交数字货币专利达97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商产业研究院披露数据显示,目前提出与数字货币相关的专利的央行系研发机构主要有三家: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以及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杭州和北京均设有研究所),它们在2016-2019年间共提交了97项专利。其中:1、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是三家机构中专利数量最多的,从2017年到2019年间共申请了65项专利(占总数的67%),主要集中在2017年,共申请了48项专利,两个重要的是时间节点是6月26日(35项)和12月28日(13项),2018、2019年分别申请了4项和13项专利,时间跨度较长;2、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研究所申请的22项专利(占23%)都集中在2016年3月25日,非常集中;3、中钞信用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两家研究所申请的与DCEP相关的专利最少,共有10项(占10%),但时间跨度较大,在2016-2018年间都有覆盖。[2020/8/18]
鉴于此,该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贷款利率条件触发的数字货币管理方法和系统,能够使基准利率实时有效传导至贷款利率。
历史上的今天 |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有63项专利申请:2019年6月28日,俄罗斯财政部副部长阿列克谢莫伊塞夫(Alexei Moisseev)表示,俄罗斯财政部将不会对Facebook即将推出的数字货币Libra发布任何特别规定,Libra将获得与其他数字资产相同的对待,并称“没有人会禁止它 ”。莫伊塞夫表示,另一方面,任何形式的加密货币都不会成为俄罗斯的法币。 卢布是其国家货币,所有操作都应该使用它。加密货币的状态与外币相似。 有可能可以购买、出售、持有,但不能使用它(支付商品和服务)。莫伊塞夫认为,应该形成合法的加密市场。但毫无疑问,在合法市场之下,一切皆有可能。
2018年6月28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查询,截至6月28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已公布申请63项专利,2017年公布申请专利57项,2018年共有6项,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4项涉及数字货币钱包。今年的专利申请都分布在二季度,5月份、6月份各有3项。今年的专利申请中,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正着力解决数字货币钱包痛点。4项关于数字货币钱包的发明各有侧重,集中解决数字钱包登陆、同步、注销、关联账户查询等方面存在的技术缺陷和问题。专利申请的集中发布也显示出央行在数字货币领域技术实力,进一步加速了央行发布法定数字货币的进程。[2020/6/28]
一项名为“基于经济状态条件触发的数字货币管理方法和系统”的专利中,提出急需解决由于金融顺周期性而导致的“流动性陷阱”,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经济状态条件触发的数字货币管理方法和系统,根据回收时点的经济信息逆周期调整金融机构对数字货币发行单位的资金归还利率。
美国银行申请适用于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存储专利:据coindesk消息,根据美国专利和商标局(USPTO)周四发布的文件,美国银行可能正在考虑创建一个区块链交易账户。USPTO发布的文件概述了一项经过许可的区块链。如果该区块链如果得到实施,将安全地记录和验证个人和商业数据,确保只有授权方才能访问。此外,根据应用程序,系统会保存访问数据的每个人的日志。该文件提出使用这样的区块链作为将现有数据存储平台组合成单个安全网络的方式,可以通过减少用户数据存储位置的数量来提高效率。[2018/4/13]
在另一项专利中,该所指出,现有技术急需解决由于失去对货币的掌控而导致的货币空转、货币政策传导时滞等问题。鉴于此,可实施一种基于时点条件触发的数字货币管理方法和系统,解决现有货币政策操作的当下性问题,使货币生效的时点不局限于货币发行的当下,而是延展到未来符合政策目标的某一时点。
此外,央行难以开展定向的结构性货币调控,使我国在流向实体的资金配置上存在明显的“二元”特征:财务软约束的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占用大量的金融资源。鉴于此,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流向主体条件触发的数字货币管理方法和系统,能够精准定性数字货币投放,实施结构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空转,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数字货币如何设计
支付司副司长穆长春指出,中国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应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替代。在技术路线上,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行数字货币,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所以,决定央行层面应保持技术中性,不预设技术路线,也就是说不一定依赖某一种技术路线。
央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数字货币系统包括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系统、商业银行数字货币系统、以及认证系统。其中,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系统用于产生和发行数字货币,以及对数字货币进行权属登记;商业银行数字货币系统用于针对数字货币执行银行功能;认证系统用于对所述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系统和数字货币的用户所使用的终端设备之间的交互提供认证,以及对所述中央银行数字货币系统和所述商业银行数字货币系统之间的交互提供认证。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一项专利中指出,现有的数字货币技术方案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无法支持有数字货币发行机构发行的真正数字货币,没有系统交互和访问机制;现有电子钱包在安全保护机制上依赖后台系统,钱包安全方面存在不足。
此外,以比特币为代币的私人准数字货币钱包,只是对私钥进行管理,功能过于单一,存在安全不足,且只能在链上封闭运行,不能很好应用于现有金融服务和交易场景中。而现有基于账户的钱包与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准私人数字货币钱包之间是完全独立的。因而账户体系与区块链代币体系是完全隔离的,无法实现互通。
其指出,数字货币钱包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既不同于基于账户的钱包、也不同于类似比特币这种的无价值支撑和发行机构管理的代币钱包,而是真正能够替代传统实物货币、完成支付和支撑其他金融和商业需求、面向数字货币应用的数字化实体钱包。
为此,其在数字货币钱包的登录方法、开通、密钥等均进行了设计。
例如,一种数字货币钱包的登录方法为与数字货币发行机构系统进行对接,不依赖后台系统,基于现有账户体系的用户身份开通数字货币钱包,实现现有金融基础设施和用户的无差异性体验和平滑过渡。
再如,目前还没实现如何在现有银行账户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数字货币钱包的支付过程。为此,设计一种数字货币钱包支付的方法和系统,接收数字货币钱包的支付请求后,获取CA证书数字签名,转移请求发送至数字货币发钞行,接收带有发钞行数字签名的支付成功结果。
审慎的智能合约
而在数字货币的支付方面,央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提出,基于可视数字货币芯片卡进行数字货币支付,提出可视数字货币芯片卡。数字货币的交易系统应以移动支付为核心进行业务模式设计,密钥存储载体可由硬件SE模块、HCE以及TEE来提供,后台系统应基于云计算,认证方式上,口令、生物特征的认证多用于远场支付,智能卡认证多用于近场支付。
其中,付款可视数字货币芯片卡在未与商业银行数字货币系统建立网络连接的情况下,向收款终端设备发送支付请求,所述支付请求包含待支付的数字货币、交易金额。
央行对智能合约的态度较为审慎。
范一飞指出,加载除法定货币本身功能外的智能合约,将影响其法偿功能,甚至使其褪化为有价票证,降低我国央行数字货币的可自由使用程度,也将对人民币国际化产生不利影响。 但针对智能合约的数字货币专利已经被提出,集中在投资、筹资等金融活动领域。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在一项专利中指出,基于数字货币的投资筹资的交易方法,包括投资人钱包应用装置接收智能合约,智能合约中添加投资确认信息,投资金额、投资人数字签名和投资人个人信息,验证通过后智能合约生效。
此外,杭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数字货币钱包,但涉及智能合约。
其指出,现有数字货币体系中,一旦用户成功创建数字货币钱包,如比特币、以太坊钱包,其私钥和公钥便得以确定,在实际交易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数字货币钱包输入对方地址进行各类交易,此时交易详情被记录到区块链上,这些信息基本没有保护措施,外界可以通过追踪数字货币钱包地址来查看用户的相关隐私。
为此,在交易成功的前提下,对原有的钱包地址进行更新,并将更新后的钱包地址保存至上述智能合约中。
可以理解的是,在将更新后的钱包地址保存到智能合约的过程中,会将更新后的钱包地址与交易方的真实身份信息进行绑定,这样相当于自动切断了原钱包地址与交易方的真实身份信息之间的绑定关系。因此,即便外界通过区块链上记录的交易详情信息追踪到了原钱包地址,也无法通过该原钱包地址查看到与交易方的真实身份信息对应的隐私,从而在用户进行数字货币交易时有效地保护用户隐私。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辛继召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