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QA元宇宙
用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作为开场,后Web2.0开启了全民创作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创造者。
美食爱好者变成了职业吃播,化妆爱好者变成了职业美妆博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爱好变成了职业,并以此积累了大量粉丝、流量、以及财富。
比如刘畊宏通过抖音找到了事业的第二春,成为全中国最知名的健美操主播。黑猫以一个家庭主妇身份上传美食制作视频,跻身B站的百大美食博主。
但现实是,每一个走红的刘畊宏背后,都有几百位健身创作者做着同样的事情,但他们的结果只是培养了爱好,而已。
最终成功的只是头部的少数人,而他们瓜分了几乎所有资源和利益。而底层的爱好者们几乎无法完成从流量到收入的转化。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对于流量的盲目追求达到了一个近似病态的程度,尤其是在中国。
对此有关的争论一直存在,凡是谈创作者经济,就不可能绕开《TheOverlookedLevelsoftheCreatorEconomy》这篇文章所定义的创作者层级。
Trammell Venture Partners推出BTC创业生态系统网络平台:金色财经报道,风险投资公司Trammell Venture Partners (“TVP”) 今天宣布推出其旨在推动比特币联系的网络平台。新的 TVP 网络设施将推动机构级研究与大型通才风险投资公司应该关注的最佳公司的渠道的交叉。它还将提供寻找加密工作和比特币原生产品和平台的绝佳机会。
Trammell Venture Partners成立于 2016 年,专注于投资三个核心领域的高科技公司,包括比特币原生技术、安全和隐私技术以及应用人工智能。[2023/4/19 14:12:14]
1
为了好玩而创作的爱好者
短视频的蓬勃发展让创作门槛变得很低,任何人都可以唱歌、说段子、跳舞然后制作成视频发布到网上。
爱好者,成为了构成这些平台主要的生产者。
对内来说:他们大部分都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把拍视频当做一个事情来做,顶多算是个业余爱好,因此整体的创作质量无法保证。
从外来说:一般没有其他公司或是MCN机构来投资这部分人的创作,或是对内容提供建议或者把关,平台可能会有一些激励计划,但是大多停留在直接的奖励,他们更关心的是已经小有名气与创作体系的作者。
Nansen:Agility一周内已吸引2.76亿美元的流动性质押:4月17日报,区块链数据分析公司Nansen披露的数据显示,Agility在短短一周内已吸引2.76亿美元的流动性质押。仅在过去24小时就有大量资金流入,流入Agility的stETH和ETH质押池资金规模达到1.1亿美元。其中125个地址存入共计6.81万枚stETH,头部质押用户包括czsamsun.eth、Blurr.eth和Oapital。[2023/4/17 14:08:40]
所以大多数人都是业余爱好者,也只会是业余爱好者。
2
全职创作者
一部分有所成绩的创作者会脱离爱好的层级,辞掉日常工作全力创作。比如大家经常见到的主播,公众号运营者,或者短视频创作者。
这个层级的创作者,通常都以工作室为单位,缺乏经营业务的经验,以至于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与时间进行资源兑换和作品推销,这甚至占用了他们的创作时间。
但很明显的一点是,粉丝催更的现象在这部分全职创作者身上发生得尤为频繁,本质上就是供给不能完全跟上观众的需求,整体效率不高。
Maverick Protocol在以太坊上推出DEX Maverick 1.0:3月9日消息,根据官方公告,DeFi平台Maverick Protocol在以太坊上推出了其去中心化交易所(DEX) Maverick1.0。该协议由Maverick团队构建了一年多的本地基于智能合约的自动做市(AMM)引擎提供支持,旨在让投资者获得比UniSwap更高的收入。[2023/3/9 12:50:25]
他们比爱好者要好一点,通过创作维持了一定的现金流,完成了初步的变现。
3
签订合约的小明星、网红
我们可以将网红视为重视外部建立合作关系的全职创作者,其中的代表就是现在的鲜肉小明星、网红。
他们很多可能签了专业的经纪公司进行合作,拥有比较丰富的名声和资源,所以大家通常会觉得3级的人比处于2级的人更成功是很自然的一件事,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很多小明星或者是练习生并不如独立的主播收入高,名气更是相去甚远。这种情况下,很大一部分人开始从3级跳回2级,抛开外部资本独立赚钱。
创作者服务商Yumon推出幻想世界游戏,为纯广告收入模式提供替代方案:8月30日消息,创作者服务商 Yumon 推出幻想世界游戏,玩家通过验证后的数字收藏品将 YouTube 主播和流媒体变成幻想英雄。游戏中的英雄等收藏品可以由粉丝播放和交易,所有数据由玩家拥有。
据悉,Yumon 通过 NFT 结合了数字所有权、主流游戏机制和创造者经济,旨在通过为创作者建立新的收入来源,同时为他们提供与粉丝互动的创新方式,并为他们的纯广告收入模式提供可靠的替代方案。此前 1 月份,Yumon 完成 200 万美元融资,参投方包括 Meta、Epic、Unity、Webedia、Ubisoft、Twitch 和 The Sandbox 的 Sébastien Borget 等。(venturebeat)[2022/8/30 12:58:06]
他们的痛点并非变现或是作品,而是要弄清楚如何在短时间内将资源转化为名声,进而发挥持续的商业价值,进行良性循环。
4
超级大V、头部明星
我们以沈腾这样的明星为例,他们要做的是将名声尽可能的转变为商业价值,同时保持一种持久力,这种持久力甚至会比沈腾本人更长寿。
美国6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37.2万人,失业率为3.6%:7月8日消息,美国6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37.2万人,预估为26.8万人,前值为39万人。美国6月失业率为3.6%,预期3.6%,前值3.6%。(金十)[2022/7/8 2:01:06]
他现在有自己的公司和电影制作团队,无需和任何出版商或者经纪公司合作支持,可以相对独立地开展业务。这会形成一个持续的循环,保持相关性并最大限度地利用任何机会成为了他的主要追求。
如上,创作者的竞争环境不平衡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大家可能想问,MCN、经纪公司、出版商这些都把流量变现玩地明明白白了,就是走头部效应,我现在还去分析创作者经济还有什么意义?
谁有流量资本就选谁,资本选了谁,谁就又有了流量。与其说是大V的时代,不如说是资本选择的时代。
但是有一个道理人人都懂,一个产品如果面向大部分人,显然将更有市场。而在创作者经济层级内,明明底层一二级的创作者才是大多数,但少有人把目光放他们身上,反而集中争抢头部的大V。
我们似乎适应了是创作者给公司打工,而非公司为创作者提供服务这件事。虽然这个模式的确存在了很长时间,但不代表这是一个健康的生态。
商业社会中,一个公司从注册到上市,大致会经历种子轮、天使轮、VC、PE、PreIPO、IPO、上市这一系列的过程,每个过程里都会有专业的机构进行服务和指导,像投行、律所、事务所等,这就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和高效配置。
同样的,我们可以把每个创作者都看成一家公司,无论他处于哪个阶段,都需要对应的服务和资源来让他走得更好更远。
很多创作者其实并没有什么运营知识,学历也参差不齐,经常会不知道怎么做。比如说内容遇到瓶颈之后,通常会参考同行来寻找所谓的“流量密码”,导致现在内容创作上的同质化极其严重,、低俗内容也应运而生。
创作者,他们需要指导,让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优质内容,促进整个行业的健康运行。
这就是我想说的,创作者经济其实还有很大空间,但这空间并非来自创作和流量变现,而是为创作者提供解决方案。
正如DanRuncie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里写道:
Clearly,weneedmoretailoredsolutionsforcreators.Thebillionsofdollarspouredintothecreatoreconomymightsuggestthatthespaceisoversaturated,butthat’sfarfromthetruth.
为了帮助创作者升级,我们需要以更细致入微的方式考虑创作者的等级,并且提供服务。
大家会很自然而然地认为,Web3.0去中心化了,所有权回归了,资本的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3.0并非那个答案,至少现在不是
很多人觉得区块链就是Web3.0,也有人认为Web3.0不过是噱头,说到底还是区块链。关于Web3.0和创作者经济的分析,我就不多做赘述了。
其实这些争论很好地反映出了一个问题,目前并没有很好的能代表3.0的产品,即使是我们熟知的Mirror。
我们通常会把mirror作为一个去中心化的内容发布平台,因为它的核心功能是将创作内容存储到区块链上,因此它被认为是3.0的创作者平台。
高情商:但如果说有一个关于Web3.0的项目,人们心中想到的第一个一定是Mirror。
低情商:除了Mirror,你还能说出什么Web3.0产品?
从Mirror自己的角度来说,它的定位其实是DAO组织里的其中一个基础设施。它提供了一系列DAO的基础技术工具,创作者们基于这个工具可以构建一些媒体DAO。
Mirror产品路线图
Mirror拥有一个很庞大的体系,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且是他们最不在意的那一角。
从web3.0的角度来看,的确它实现了一些链上的价值和底层的应用,但是也仅此而已,离3.0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换句话说,包括Mirror在内,metamask、opensea这些项目,虽然带来了很大的进步,但也并没有解决任何一个现有的问题,它的本质其实是在Web2.0plus,甚至连2.5都不到。
比如说不建立推荐、回复、热度跟踪,mirror的作品便无法被发现。而一旦开发应用方面的需求,又会造成过去同样的创作层级。
如何通过机制或者是合约来解决这个系统性的问题是未来3.0的一个重大课题,但这显然并不能在一朝一夕完成。
当整个行业技术架构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有东西先做出来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这个基础上,当产品形成规模之后,再考虑更新全新的架构。
说得直白一点,就是现在去提前适应可能到来的3.0产品,还太早了,甚至都没有一个成熟的模版去参考。不如多花一些时间关注应用层面的事情,比如为不同层级的创作者提供细微差异的服务。
这个事情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类似的参考,有的叫孵化,有的叫SaaS。
我觉得,当整个创作者层级都得到合理健康的服务时,未来将更趋向于“订阅制化”。创作者通过去中心化的方式订购专业的服务,以达到不同层级所需要的传播需求和变现能力。
#下期就好聊聊订阅制这个事情。
来源:金色财经
郑重声明: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 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 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 多谢。